【愛傳媒張健豐專欄】這一條可稱為「今日台三線」的抗日古道,歷經清代的來往商旅及官軍的駐防。到了兩甲子前,更是日軍入侵時的要道,先民曾在此奮勇抵抗。
端午節過後,正是學子高唱驪歌的時候。在嘉義中正大學的山腳下一大片的黃澄澄稻田點綴著綠,再晚些,稻子就成熟可以收割了。但座落其上的大馬路,車輛不斷狂飆著。這條從中正大學第二側門到南華大學的新路於2009年完工。因寬廣又筆直,在外住宿的學生不必再像他們的學長姐那樣,受通學之苦,也不用擔心車子滑落到鳳梨園。而原先往來兩大學間由麻園寮莊到山子腳莊的舊路,遂回復它原來平靜的模樣。
這一條舊路聯絡了斗六到嘉義之間的鄉鎮、村莊,猶如今天的台三線(俗稱內山公路的城際公路)。它最早出現在1904年的地圖上,再根據今日從中正大學第二側門往大學路的中正駕訓班前的舊路旁,原有一株超過300年的老榕樹,可推斷這條舊路已有數百年歷史。其中,走過此舊路的,如200餘年前奉命勦平林爽文民變的清朝官軍,及近120年前日軍及義軍在這條舊路沿線的數次攻防等。也因為這抗日的兵禍,造成原中正、南華大學校地,成為當時無人敢認領的地,故稱此舊路為抗日古道一點也不為過。
製糖業出身的抗日義首
美麗的中正和南華大學校園,原來大部分是放牛的牛埔地,這是古時製糖業需要大量的牛隻所致。因為從雲林的古坑,往南一直到中正大學,大都屬於由東緩降的紅土台地,適合種植甘蔗,種出的甘蔗甜度甚高。故這一帶皆以製糖業為主。今天由新路跨越三疊溪的瑞豐橋橋頭前(中正大學方向),可發現位在抗日古道上的溪底廍壽天宮,溪底廍這個村落,指的便是百年前在三疊溪的溪埔地開設糖廍製糖的地方。據說該地曾出土壓榨甘蔗的石輪,已轉移給中正大學收藏。
當時以製糖業出身的抗日義首簡精華,其先祖從今嘉義縣大林鎮內林莊分出,定居在雲林古坑鄉。簡精華繼承家業,以製糖業致富,土地遍及雲林、嘉義接近內山一帶。並受命為總理,總轄打貓東保(今雲林縣古坑鄉及嘉義縣梅山、大林、民雄境內縱貫鐵路以東部分)40餘莊,壯丁2000有餘。因對手下待之如手足。故鄉民以「簡義」相稱。他曾參與過1883年的莊芋反清復明起義、1888年協助林朝棟等官軍平定彰化的施九緞起事。1895乙未年9月初日軍前鋒進至雲林及嘉義大莆林(大林)時,他選擇歸降日軍,卻不幸讓整個家族受到羞辱。於是他號召整個雲嘉地區的鄉民協同清軍將日軍趕出大莆林,光復了雲林,甚至反攻到彰化。當時的抗日運動受此鼓勵,讓彰化、台中及北部的民眾紛紛響應。無奈日軍源源不絕而來,抗日軍則糧械短缺,加上南台灣仕紳協助日軍,於是乙未抗日運動以失敗告終。
日軍以三路大軍壓境
1895乙未年10月初日軍近衛師團由彰化捲土重來,主力大約由今日的台一線經大莆林到嘉義。另遣一左側支隊由斗六經山仔腳到嘉義,即本文所稱的抗日古道。日軍進到大林地區後,受到簡精華軍隊及清軍的激烈抵抗,當時率日軍到大莆林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也因此受重傷,後不治死亡。
而日軍的左側支隊在斗六及大林的內林莊同樣面臨苦戰。當日軍攻至內林莊附近的崙子庄時,據當時的隨軍記者報導:「此處房屋周圍竹林密接,入口處有以粗大竹子做成的柵門。村子邊緣有積水壕溝,日軍向竹林共發射一千發子彈,卻被竹林擋住,彈射出來傷了自己。」日軍由此,再沿著抗日古道在沙崙莊宿營,這裡有一間天主教堂,到現今還矗立著。在日軍到此之前,雲林、嘉義的基督徒、天主教徒,因未加入抗日行列,反而有協助日軍之嫌。更有仇教者散布謠言:「有兩位天主教神父及教徒(石龜溪人黃戌盛)引領日軍進攻斗六和嘉義。」頓時民心憤怒,開始抓拿天主教徒。當時,沙崙的天主教徒也被波及。
雲林抗日起義
乙未抗日運動雖以失敗告終。但60餘歲高齡的簡精華仍結合其部下,即有抗日三猛之一的雲林抗日豪傑─柯鐵一起到雲林的鐵國山(大坪頂)抗日,給予日軍很大的威脅。鐵國山在今日熱門的遊樂景點─劍湖山世界的後面。地勢險要,僅有一縷往上的小路,是易守難攻之處。
1896丙申年3月,為北白川宮在新竹郊外立紀念碑的日人松村雄之進,隔月被調到雲林主政後,基於簡精華於乙未年在雲嘉地區激烈抗日的宿怨,遂蓄謀對鐵國山的義首簡精華展開殘酷的報復,隨即在1896年端午節過後發動後人所稱的「雲林大屠殺」。隨後,英國倫敦《泰晤士報》報導:「日本士兵暴戾侮慢之程度令人咋舌,肆無忌憚地殺人放火,老幼婦女皆不能免,是野蠻且苛酷之東方新強國。」;英國《蘇格蘭人報》則稱:「日本之政略,似乎在於將全島居民都趕出去。」隨後,簡精華聲言:「日軍無故虐殺生靈,此怨恨不能不報。」此呼號讓雲林境內的人心如火上加油一般,使更多鄉民加入抗日行列。其鄰近的彰化、南投、嘉義地區也陸續響應,兵鋒遠及台中。於是讓日軍許多兵員流血所經營的雲林又光復了。後來,日本政府動用辜顯榮等仕紳對簡精華等義首進行招撫,但到後來卻一一將他們殺害。簡精華也以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
據說日軍血洗雲林地區之後,抗日古道沿線也免不了引起一陣大的騷動。日本政府後來重新核定地權,於是依據業者申報,要求居民在自有土地上插名牌(寫上自己的姓名)為據。彼時,一些居民認為這是日人為了誘殺地大、業大之抗日分子的計謀,遂不敢登記自己的名牌。當時的中正大學大部分校地,遂變成無主地,由五谷王廟認領。而南華部分校地也改隸大林鎮公所所有。
今日,這一條抗日古道上除了300年的老榕樹已於近年死亡,原址附近已建松樹尊王宮(取松柏長青之意)之外,沿線大多保持原始風貌,竹林叢的螢火蟲、諸羅樹蛙,及將近百年的菸樓(早期燻煙的地方)建築都是都市人難得一見的勝景。2016年6月是「雲林大屠殺」兩甲子的紀念,這條抗日古道顯得特別有意義。回顧多少來往商旅到老榕樹納涼休憩,近120年前到此的侵台日軍也曾在此受到我先民的抵抗,如今有幾個台灣人會關心紀念呢?
作者為歷史研究工作者
●《觀察》雜誌授權刊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