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鼎震繼評論】在5月22日的中央疫情記者會上,陳時中部長冒出了「校正回歸」,一時舉國譁然。
在此先不談這個名詞或是數字到底如何,而是一堆親綠人士跳出來護航,讓人傻眼。現在就以呂秋遠律師和苗博雅議員的話來看看他們胳臂是多往內彎,腦袋是多有洞。
呂大律師說:「所謂的『校正回歸』,就是把原來因為地方政府檢疫能量不足,卡住的確診者,回歸到每一天去,那麼,這樣做的重點是什麼?讓大家不會誤判趨勢,每天確診數量的變化是有意義的,明明721就不是昨天的數字,是這幾天以來累積的數字,昨天就是321,前幾天漏掉的數字是400,這有什麼問題值得做文章?」現在來看看,這呂大律師的邏輯問題可能有多大?
首先,地方檢疫能量不足,是多不足?總要請疫情中心公布一下吧!有多少數據是沒統計出來的,請說吧!因為,呂大說「每天確診數量的變化是有意義的」,是不是可以先用統計「迴歸」,先預測估算一下,不然會沒意義。再來,「卡住的確診者,回歸到每一天去」,「這樣不會誤判趨勢」,好啊!那請說一下,現在還卡住的到底有多少?不然趨勢還是誤判啊!這是根據呂大的邏輯所做的推論。最後,「昨天就是321,前幾天漏掉的數字是400,這有什麼問題值得做文章?」真是亂來!照你呂大看法,你敢說5月22日就是321人,不是還有卡住值待「回歸」嗎?你呂大幫忙護航,甩鍋給地方政府也太厲害了吧!
跟你說吧,現在的數字有意義,也沒意義,為什麼?因為現在臺灣整個疫情形勢不明,這些數字就是代表防疫破口了,我們要努力防堵。這些數字,指揮中心只要誠實說清楚就好,哪來這麼多廢話?
不妨看看統計博士費鴻泰的說法,他說國外也有因為積壓的採檢數據(即所謂的backlog,可譯為積壓量),所以採用七天的滑動平均,來取代單一的每天數據。也就是在統計上,採用另外的資料數據呈現方式來貼近實情,因為取了滑動平均,不需要再做「校正回歸」,也能呈現出數據的走勢。另一方面,民意代表與老百姓的看法是:陳時中與疫情指揮中心也未免太會發明名詞了吧?疫情中心該給地方的資源,像是疫苗、隔離收容中心的支援調度,才是指揮中心該做的事。最後,呂大說「有心人士故意讓大家不信陳時中,非要把他換下來,是要讓疫情更嚴重嗎?」是的,呂大,你話說對一半。讓臺灣疫情嚴重的正是民進黨執政團隊沒能力買到肺炎疫苗,以及陳時中與范雲放縱華航機組人員自主隔離三天就能出門,而不是我們相信這個「校正回歸」與否。
至於苗大議員也是和呂大律師一樣邏輯有問題。她的論點是「某公司平日裡營業太好,來不及計算,所以在星期六時加進去,但是這不是星期六的業績,不希望老闆誤判星期六的業績較好。」大意就是,這數字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是的,老夫要說的仍是:現在這個數字沒什麼意義,而且現在來看,也不容易看出端倪。但真正的重點是:疫情指揮中心的態度是不是誠實、慎重?是不是能公布未統計完篩檢結果的數字?要怎樣做才能得到較佳的每日推估?而不是隨意說說「校正回歸」,那還不如改用「追加先前未統計完的件數」,大家還更容易理解。
真要對數字擔心的是:疫情指揮中心到底還有多少校正要做?打算分幾天校正?這可不是隨你怎樣說都可以啊!也不是甩鍋給地方政府就好!苗大議員如敢在公司裡這樣作帳,一定會被馬上開除。私人企業其實事小,政府國家如果也這樣胡搞瞎搞,傷害的可是黎民蒼生啊!還是老話一句,現在這個確診數字多少?真的意義不大嗎?怎樣才能獲得疫苗?怎麼能守住醫療防線?怎樣讓臺灣中低層社會家庭,能取得補助儘快回到正常生活?這才是呂大律師和苗大議員要關心的吧!
最後,請容老夫饒舌兩句,統計學上有「校正」(correction),也有「廻歸」(regression),就是沒有「校正回歸」一詞,請勿亂發明術語。真要發明,也建議用「校正回溯」,還較貼近實情。此外,咱阿中部長知不知道誰最喜歡講「回歸」呢?答案是「萬惡的共匪」!「回歸」,最早是以政治口號登場的,1970年代保釣運動之後,中國就用「回歸」策動台灣留學生投入「祖國」懷抱。1997年的香港、1999年的澳門也紛紛「回歸祖國」去了。亂用名詞,小心被當成「中共同路人」。
作者為理科博士、蹇解篇作家。
照片為衛福部官網截圖
蹇、解,為易經卦象。蹇為前有阻礙、阻難。既有阻難不通之處,當然需要「解」決。取易經兩卦象,以示目前國家社會所遭逢的困境,應如何解決之道。
鼎、震二字,依易經,鼎,合眾人之力;震,震聾發聵。國家大事,需要大家合作關心,以震聾發聵、監督政府。
●投稿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