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王鳳奎專欄】每次在看父親這一輩老兵的命運,經常感嘆每一位老兵真的都是命運多舛,造化弄人,在他們人生的每一個十字路口,往往幾秒鐘的選擇或被選擇,就決定他們之後的命運,無論是選擇或被選擇,他們也要承擔命運的安排與結果。
小時候因為怨嘆父親的工作卑微,覺得明明父親可以有更令我們孩子抬頭挺胸的職業,但是:父親為什麼放棄當軍官而選擇退伍做工?父親為什麼放棄當老師而選擇拉三輪車?父親為什麼放棄當警察而選擇當清道夫?
原以為那都是父親不得已的選擇,雖然他有資格,但我也認為他「擇善固執」的個性不適合軍公教的職業,而且當年軍公教的微薄薪水根本養不起四個孩子。
出國留學後,在一封家書裡,父親寫道:「你們小的時候我就想過,我沒有讀太多的書,總是希望你們能比我強,假使我能讀多一點書,今天就不會踏三輪車與掃馬路了,憑我的「口」、「心」,哪一點比不上人呢?就是書讀得太少了!」父親還寫道:「我(做人做事)的原則只有一個『誠』字,所謂『不誠無物』,又說『誠能擊虛』,對朋友、親戚、尤其兒女只要能做到誠字,當時可能使人誤解,最後還是能得到人家寬恕的,這就是所謂的良知與良心。」
後來才終於明白:父親一生兢兢業業、努力不懈的犧牲奉獻,就是為了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憑實力可以比別人有多一點的「選擇」,而不是只能「被選擇」,但無論選擇或被選擇,一定要秉著一個「誠」字。有時想,父母一生雖然比別人辛苦,但為人處事都是秉著誠信與良知,所以受到老天特別的眷顧,現在有兒孫在旁伺候照顧,可以享受天倫之樂。
在美國18年,一直都秉持父親傳承的勤奮與誠信原則,除了努力培養自己選擇的實力,待人接物也以誠為本,也因此受到老天眷顧,在美國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別人主動給予的選擇,因為是自己的選擇,工作就不會覺得辛苦,反而多了一份熱情。
還是博士生的時候,在指導老師的引介下,以自己實力爭取到一家全世界最大汽車電子零件製造商Delco Electronics的數位學習顧問計畫。計畫結束後,把計畫執行的結果撰寫成博士論文,還得到學校當年的博士論文獎。因為博士論文成果,在尚未正式拿到博士學位時,又被禮聘到當時全世界排名第五大的禮來藥廠(Eli Lily)擔任全職的約聘知識管理顧問。禮來顧問案結束後,有三份工作等著我,一是禮來藥廠,一是摩托羅拉(Motorola),另一是密蘇里大學。
因為剛結婚,選擇到密蘇里大學資訊科學與學習科技研究所任教,而且告訴當時的所長:因為剛結婚要適應家庭生活,可否第一學期不教書,沒想到他竟然答應。雖然研究所給了一份相對優厚的教授待遇,我也沒有因自滿而鬆懈,反而積極寫研究計畫提案,因為努力,到密蘇里大學教書第二年就以助理教授的身分幫研究所爭取到3年150萬美金的AI教育科技計畫,這個大計畫不僅讓我在密蘇里大學站穩腳步,也很早就確定自己升等不會有問題了!
在美國研究型大學升等,非常要求申請人要爭取外部研究計畫(Grant Project),政府或民間計畫皆可,通常金額愈多愈好。邏輯很簡單,好的論文來自好的研究,好的研究必須有好的研究團隊,好的研究團隊要有好的研究生,好的研究生是需要研究獎學金支持的,包含高額學費與生活費,教授如果沒有爭取到研究計畫,就很難爭取好的研究生。再者,美國的大學只付教授9個月薪水,剩下3個月薪水,大部份教授就是靠自己的研究計畫或是到外界當顧問賺錢支持。
當時選擇密蘇里大學,是因為一直對教書有熱忱,而且教職生活相對穩定與舒適,雖然有升等壓力,我知道憑著誠心與努力,只要盡心盡力,不需要憂慮人生會面臨被選擇的問題。在密蘇里大學任教期間,如果沒有出差或休假,週間都是準時8點出門,下午5點回家,除了授課,就是待在研究室做研究,週末固定到學校打球運動,在家清掃庭園,或與同事及朋友聚會。在密蘇里大學第三年,兩個孩子相隔一年半出生,生活多了一份照顧孩子的樂趣與負擔,我非常享受這種平淡無奇但平安舒適的教職生活。
這樣的日子,在2004年4月的一個晚上起了一大轉折,收到一份根本不認識獵人頭公園的email,附上工研院徵求產業學院執行長的職務描述及資格,當下以為是詐騙郵件,根本沒興趣,也沒回覆,沒想到隔天對方又以email詢問有沒有意願,他願意以電話進一步討論。
後來才知道工研院是透過獵人頭找上我,而且他們已經事先看過我的履歷,雖然資經歷並不符合他們徵才的需求,也有非常多比我適合的人選,而且那是一個很多人主動爭取的職務,但當時的李鍾熙院長憑藉他的膽識,力排眾議,要延攬我回國到工研院服務。
我與李院長素昧平生,不確定他為何要選擇我,我2004年6月一個人回台面試,因為與工研院也是素昧平生,是工研院面試我,也是我到工研院進行選擇職務的確認,之後決定接受這份職務,8月舉家回台,從此人生進入另一條選擇與被選擇的命運道路!
(待續)
作者為東海大學EMBA教授
照片:Dr. Tom Schwen 老師幫助最多最深,也是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的老闆
●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