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林洲民建築師的新不了情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From No Where to Now Here」,這是個刻骨銘心的歷程,知名建築師林洲民點滴在心頭。
    「我們愛台灣,沒有放棄台灣人在自己土地上說話的機會!」
    這個周末,我參加了丁榮生的建築考察團,走訪了林洲民建築師在北台灣的4個經典建案,主持建築師林洲民親自帶隊解說,號召來了多位建築人隨行,一日遊的行程,非常的建築,也非常地林洲民。
    這4個行程,包括基隆海科館、內湖達人女中、台北瑞光、明倫社會住宅,勾勒了近年台灣建築努力的方向,也展現了成果,更重要的是,見證了建築才子林洲民,放棄美國國籍,以及在紐約打拼20多年的累積,回歸台灣家園,用青春與專業,證明台灣子弟,可以用建築說台灣故事,用建築形塑台灣未來。
    和紐約停留的時間一樣,林洲民同樣也付出了20多年的時間在台灣,甚至投身公務部門,但最後彷佛是傷痕累累,黯然退場。
    3月6日林洲民當帶著建築粉絲團,行腳在每一個他曾嘔心瀝血的建案中,用力解說,微笑面對。
    「我要向各位證明,我是個用心的、在乎品質的,具前瞻性的建築師!」
    建築界的名家傅朝卿、張景堯、蘇建銘、許景榮等,3月6日都隨行。林洲民用心作了簡報中,他回首著前塵往事,讓歷歷事件,浮上心頭,頗有「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的滄桑與無奈。
    根據維基百科,林洲民,是1955年出生,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赴美留學,1984年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
    滯美期間,林洲民於1984-1986年出任美國紐約市Araldo Cossutta & Associates 設計師;1986-1988年轉到美國紐約市Moshe Safdie & Associates,也是擔任設計師。
    1988-1995年的7年之間,則擔任美國紐約市貝聿銘及合夥人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1995年返台,成立林洲民建築師事務所,2年後除了林洲民建築師事務所外,增加仲觀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02年正式改名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2014年至2018年,曾受推薦出任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長。目前回歸專業建築師外,也擔任多所政築系所教職。
    3月6日一早,我們一行人在台北集合,專車前往基隆海科館,熟門熟路的林洲民,化身為導覧員,車程中懇切描述他的建築信仰,尤其在台灣寶地上,從事建築設計的良苦用心。
    林洲民描述,他從18歲到40歲在紐約𡚒鬥,40歲返台。扣除4年的公職生涯,紐約與台北,同樣是22年,無不用紐約的視野與經驗,回饋家鄉土地,理由無他,就是愛台灣。
    他舉例,台灣的設計費給付標準,辦公大樓與博物館相同,而博物館設計上必須消化、考量的因素複雜,遠遠超過辦公室。
    以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來說,設計行情,都是在台灣設計博物館的3-5倍。原因在於「吃米不知米價」的台灣公務員,製定的外行標準。
    以海科館為例,1坪12萬元,承接的設計團隊,要守住預算,又要銜命完工,台灣建築界成為廉價苦力族。
    因為愛台灣,林洲民感性地說,他甘願受,歡喜做,整整花了8年時間,讓基隆八斗子漁村,擁有一座既與國際接軌,又具在地海洋特色的海洋博物館,承載著海島產業轉型的榮耀與哀愁,也肩負漁鄉小鎮的蛻變與翻揚。
    6日,當一夥人抵達基隆八斗子海科館,氣溫驟降,細兩霏霏,林洲民反而稱讃那是欣賞海科館最合適的景象,因為基隆常下雨,我們遠眺著漁港船影,嵐氣水滯中,果然倍見八斗子的不綴漁港風情。
    早在2004年由林洲民領軍的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團隊,與同業在合縱連橫中,取得了海科館的設計機會,該案包含了主題館、區域探索館、海洋劇場,讓海科館從大環境到室內展覽,彷彿成為一個置身海洋的博物館,名符其實成為八斗子地區創造海洋文化的建築容器。
    從意氣昂揚到斑泊白髮,林洲民投注完全的心血,似乎成為海科館夢想成真的見證。曾被歸類為極簡建築師的林洲民是迷戀歷史,在乎細節的,他的設計作品,講求的正是故事的銜接與延伸。
    「台灣建築師翻譯能力,越來越強,但設計能力,沒有增加!」這樣的話語,聽在林洲民耳中,格外諷刺,他僅記在心,並化為行動,不能淪為複製或移植國際建築成果,而且老老實實連結在地歷史與自然生態。
    基隆海科館簡單地說,就是以打造海科館為海洋文化建築容器。林洲民群覽地方誌與產業史,他把日據時代的北火電廠中,象徵50年代風行的鋼構,矗立在新建的展示長廊;海洋劇場,則以台灣常見的抿石建材,透過設計造型模板,以及搭配深淺變化層次的抿石子顏色,組成了特殊魚鱗板的造型風貌;還有以「海洋的礁石」作為建築設計概念,延續主題館的洋流流動與區域探索館的岩石意象。
    海科館目前擁有三大建築,原本希望和預期中的海洋生態館(目前弊案纏身),以四大展示建築與海科館的研究典藏中心、行政教育中心與碧水會館(規劃興建中),使得海科館成為扮演推動台灣海洋科學、科技、文化、生態等教育等功能的橋頭堡。而位處八斗子優美山海天然景色,海科館聯結鄰近的長潭里漁港,八斗子漁港與碧砂漁港及望海巷海灣,成為不折不扣的「海洋教育與觀光休閒園區」。
    雖然海洋建築之美,已卓然有成,逐漸落地生根,在編織繁星點點帶給台灣永續海洋文化未來的此時此刻,並非沒有遺憾,林洲民難掩惆悵之思,除了涉及3.3億元詐貸案海科館生態展示館,尚不知何去何從之外,美侖美奐的海科館營運,被拿回自營,也就是由公務員直接參與該館經營,而且盈虧自負,成為施展不開的燙手山芋。
    林洲民同時秀了兩楨幻燈片照片,一楨是前進八斗子市區的廟宇改建,另一楨是民宅重建,都曾央求他代為設計改造,林洲民當時以忙碌婉拒,沒想到若干年後,他們土法煉鋼,出現與他的海科館完全不相容的市容怪物,嚴重影響在地的市容觀瞻,讓他扼腕哀嘆,也成為心中的長痛。
    冷雨中,我們一夥人,隨著林洲民建築師的腳步,細細打量海科館的每一吋細節與用心,也遐想著驕陽昇起時,光影如何穿透那些海洋意象的弧形鋁板天花、工字鋼架圓孔、魚形彈珠鑲嵌的拋光石英磚地板、白膜玻璃,特別造型不銹鋼條⋯所幻化出的海洋生態勝景。
    悠悠8個年頭,林洲民參與的漁科館,這是個用心至深,用情至堅的旅程,更是他建築專業歲月中,烙印著悲喜情愁、成就與遺憾的所在。
    據說,為了讓該區的海洋劇場(基隆第一座I MAX劇場),內容與設計初心更為吻合,品質更一致,林洲民不惜擠出資金,參與內容打造。
    同行的建築師友人透露,林洲民已經賣掉台北市仁愛路上的一套房子,變現支應。
    聽到這樣的敘述,有首流行歌叫《新不了情》突然湧上心頭,彷彿是我感覺到林洲民放棄美國國籍,返台奉獻的心情,讓他的粉絲與朋友,百味雜陳。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