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認識心理模式

照片來源 www.99hdwallpaper.com


 進階的同理就是要去指出對方的思考模式、行為模式、表達模式。先認識自己的模式就能夠認出別人的模式。模式就是固定、重複且可以預期的現象。
 

1.什麼是思考模式呢?舉兩個例子。
 
 a「青蚵嫂思考模式」
例如:媽媽指責孩子說你怎麼老是考輸給鄰居的小明?或是某個人一直都在注意別人穿什麼衣服、注意別人表現的怎麼樣。這樣他的思考模式是什麼?「在做比較」。有的人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跟別人的差別」上面,那他的思考模式是比較。有的人的「比較」是別人有而我沒有。別人很行而我不行。有沒有人有這樣的思考模式,就是一直注意說別人好好哦,有什麼什麼。這個人好厲害哦,什麼什麼都會,我都不會。這個人懂什麼什麼而我都不懂。這個人的思考模式就是「比較」的思考模式。
 
如果經常有比較的思考模式會有什麼感覺?
就有一種「挫敗」的情緒從這種思考模式出來。這個人比我命好。這就是「青仔嫂」的思考模式。會不會唱?別人多好多好。國語也有一首啊,叫做「鳳陽花鼓」。當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種思考模式的時候,他就只會注意到那個比較的內容,他的注意力就放在比較的內容。問題不是在於你少什麼,什麼,而是你一直使用這樣的方式在想事情。他要意識到有這樣的思考模式他才能跳出來。不然他都一直在注意自己那裡不行,那裡不行。以前我也有這種青仔嫂的思考模式。聽說朋友對統一發票幾次就中獎了,我對了好幾年還沒有對到。心裡就很不平衡,從此我就不再對統一發票。
 
「挫敗」都是從哪裡來的?
選擇性注意來的。我們都是選擇性注意,不是你真的運氣比別人差,你哪裡不好,可是你都是選擇性注意,誇大別人的幸運,來顯示自己的不幸。誇大別人的成就來顯示自己的失敗,這都是一種選擇性的注意,而不是自己不行。換言之,不如人只是一種解讀並非事實。要去注意,拿自己或家人去跟其他人做比較往往造成很大的傷害。
 

 b另外一種思考模式是:「優柔寡斷,不了了之」
別人跟他說什麼,他會先説「好」,再說「可是。」這樣的思考模式會造成什麼樣的感覺?
優柔寡斷。不了了之。跟他說你要運動哦~他說好,可是我爬不起來。去當志工比較熱情他說好,可是志工都要受訓。他都會在這樣的思考模式裡面去打轉。是要去覺察「可是」的背後是擔心,需要做一些療癒去釋放掉這種思考模式,有些人就是被自己的思考模式困住了。


 
2.那行為模式是什麼?
 行為模式和思考模式這幾個都是相關連的。行為模式就是一般所謂的個性。有些人的性格的行為模式就是比較喜歡照顧別人的,他就是照顧者。會討好別人的就是討好者。有些人的行為模式就是喜歡當觀眾在旁邊旁觀。他會讓別人先下水,他只是當觀眾,他是個旁觀者。有的人他都會一直去注意他人的困難,要去拯救別人,他就是拯救者。這些都算是行為模式。


 
3.那表達模式呢
 就是一種固定的講話習慣。

a指責型:
有人固定的講話習慣就是指責型的。他很習慣用批判式的去表達他的意見,即使是他要去關心別人也是用指責的。看到有人感冒說:「你活該。又不是沒有錢可以給你看醫生,還在那裡咳。」

b.討好型
有人是使用討好的方式,自己明明不舒服、或不願意,卻把自己的感覺或需要壓下來去配合對方,這樣就是討好的方式。

C超理智型
另外種就是超理智的表達方式,就是忽略自己的感受,忽略對方的感受。就事論事非常的理性,沒有照此照顧到彼此的感覺這樣就是超理性。就是像電腦一樣。他可能不舒服但是他講不出來怎樣的不舒服,他可能會用一些觀念道理和統計數字來帶過去,這樣就是超理性的。

舉個例子,有一對夫妻去看蔡琴的夜上海,看完以後大家都很感動站起來鼓掌。她老公就在旁邊算一場演奏會座位有400個,一張票$1000,一場演唱會的收入有多少,他正在計算。老婆在旁邊感覺怎樣?煞風景對不對。人家很感動,他卻在數門票收入。他可能是超理智型的,他太太如果知道這是他的思考模式就比較不會那麼生氣。不曉得你們會不會做這個題目?老師出一個作文題目叫「心的律動」,他就問請問這個要怎麼寫?他會說這有什麼好寫的不就是po po po嗎?太理性的人無法用感覺去表達一些事情。

d.打岔型:
有人講話是屬於打义型的。有人講東東他就扯西的。有人是耍寶開心果的那種,好處是有時有幽默的樂趣,也有可能無法真誠,難以親近。

e一致型
還有一種叫一致型的。一致型的就是可以比較真正的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一致型的不容易,因為這要配合你自己有覺察。要能覺察自己的情緒才能一致地跟對方表達出來。一致型的這樣才能找到真誠的交流。例如,有的父親可能之前對小孩比較兇,然後他可能是指責型的,他看到小孩沒有讀書在看電視他可能會罵人,久而久之,他一回到家,小孩子看到,就會閃,不想要理他。他心裡是覺得怎麼小孩都不理我了,覺得被忽略了,他是覺得有點孤單,可是他願不願意承認這些感覺?不太容易對不對?他就會駡小孩,他就會回家罵小孩說:「就只是知道把我當提款機,要錢的時候找我,沒事的時候看到我,就像看到鬼一樣跑掉。」但是他真正的感覺是什麼?我到這個家,我沒有被接納,我被忽略了。回到家我覺得很孤單。我覺得我付出沒有被看見,這時候他是不是要有勇氣去承認他自己的真正感覺,他才有辦法真的跟小孩靠近。可是他能不能這樣做?很不容易的。他必需要覺察,他必須有勇氣去承認自己內心真正的感覺。但是他如果這樣做的時候,小孩也能敞開心門,去跟他靠近,那就有辦法化解。有時候就是害怕去承認底下的這些感覺,一方面是不太容易去察覺。
 
從指責型到一致型,有時候需要去察覺。這個沒有對錯,只是有時候要去彈性變化。有些先生不會說蘋果好好吃,而是説拿去「號溝」(台語吃的意思)。
 


*了解表達方式的好處:
 
了解這個有什麼好處?這是認識自己和別人的一種方式啊。就像剛剛蔡琴演唱會的例子。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是指責型的,同樣的意思,我們可以用一致來表達,而不要用指責,因為你發現愈用指責,關係愈糟糕,就惡化了。例如父親想要小孩接受他,跟他互動。他如果又繼續說:「養你們這些小孩真沒用,」是不是他想要跟小孩子親近的渴望,又被自己的扯後腿。又講:「養你們很了然,連叫一聲爸爸都不會。」他是不是又傷害小孩?他心裡面想要的親近又更得不到了。如果他意識到這一點,學會了真誠的溝通,是不是小孩也會放下防備心了,跟他更靠近。當你要指責的時候,也可以停下來問一問自己的感覺是什麼?然後用真誠的方式去表達,從溝通裡面去學習。
 
討好的也是一樣啊,為什麼有的人要討好別人?有的人是怕衝突、怕別人生氣,所以他會需要去討好別人,得到認同,被喜歡。可是有時候他討好到後來,卻覺得別人都在利用他,把他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有時候討好也要去學會照顧自己的感覺,這樣就會變成一致性型。




李宗燁老師

台大心研所畢          喜歡陪他人說故事與探索生命,從中享受發現的樂趣及改變的喜悅。

現任:東吳學輔中心兼任輔導員

曾任:大學講師、銘傳學輔中心兼任輔導員、觀音線志工督導、實踐學輔中心兼任輔導員

著作: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生命史學

部落格: http://trongyeh.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