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同理心的奧妙



*何謂傾聽、同理心?
 
 聽話時,暫時沒有自己的東西。我們暫時不要去做出結論、或判斷只反應對方的狀態,這樣叫做傾聽。我們常常沒有辦法傾聽,習慣加入自己的判斷和觀念想要去干涉對方反應、改變對方,無法聽懂對方。
 
 暫時把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放一邊,只作對方的鏡子,純粹像一面鏡子回應對方,好好的感受對方的狀態、感受和想法,例如;「好像你覺得..好不平...,」這樣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的好處
 
 會讓人感覺當時的自己的心情被聽懂了,會得到一種被了解、安慰、安撫的感覺,被了解問題才會繼續釐清。
 
 
 
*同理心跟附合對方有什麼不同?
 
 附合是完全跟對方的觀念貼在一起。認同對方的意見。你有不平,同理是同理他的主觀世界。他主觀認定他內心的不平。當同理完之後我們會讓他看見,他的不平他自己也有貢獻。因為他不懂得拒絕別人,例如怕別人生氣。這是我們要一邊同理他,一邊要問他幫助他更了解他自己。
 
 其實同理只是聽話和了解的一部分。我們其實是在學習了解別人和自己。
 
 了解的過程就是對方已經跟我們講的就是(己知)已經知道的。已經知道的我們就去同理他。但他還講得不清不楚的就是(未知)的部分,我們就要去問他。這個就是整個了解的過程。我們不是附和他而是問他幫助他了解他自己。有新的發現才能看清楚這件事情。
 
 
 
初級同理
 
 我們人與人相處都會做一些評價跟判斷,因為有這些評價跟判斷,我們是無法真正去認識對方。
 
 昨天我拿葡萄乾給另外一群人吃,我跟他們說假裝你們不認識這個葡萄乾,他們説怎麼可能?我明明就知道他們是葡萄乾,怎麼可以說我不認識。所以他們對葡萄乾已經有一個既定的印象,請問他們有認識現在要吃的那個葡萄乾嗎?他們只知道葡萄乾的那個標籤、過去經驗,他沒有真正去體驗當下的這顆葡萄乾。
 
 
 
 所以認識有兩種;認識關於這個東西的過去經驗跟知識,另一種認識是當下不帶任何成見的去跟他體驗接觸和交流,這樣的體驗每次都是新的體驗。如果你都是帶著一個印象、過去既有的看法,那種認識是舊的,所以我們如果能夠放下一些既有的標準、既有的框框、是非對錯和好惡,才有辦法重新的去體驗或認識我們身邊的人、事、或認識自己。如果我們都使用舊有的習慣去認識,我們就是用舊有的框框在相處。
 
 舉例來說,媽媽、哥哥和妹妹。哥哥有時候會拿口香糖黏妹妹的頭髮,逗一下妺妹。妹妹哭了就去叫媽媽告狀,妹妹跟媽媽說:「哥哥欺負我」媽媽就會覺得哥哥欺負妹妹,媽媽就會對哥哥形成一個印象、判斷。是什麼?他自私、不會照顧妹妹。還會做什麼樣的結論? 這個哥哥很壞,不懂得保護、或讓妹妺、或者覺得這個哥哥不乖。於是媽媽就帶著哥哥壞跟不乖的印象去跟哥哥相處,他會怎麼跟哥哥說?「你應該要讓妹妹呀,不要那麼自私啊,你再不乖、自私我就處罰你啊。你如果再這樣,我就把電動都沒收」。
 
 所以哥哥感受到的是什麼?不被了解、難過被指責。這些感覺都跑到哪裡去了?媽媽不在家,就去做一些事情,讓妹妹哭泣。妹妹又去告狀了,媽媽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論?「我認為的都沒有錯」。我認為你很壞、很自私、很不聽話,這些媽媽認為的,都是正確的。因為他帶著舊的評價和判斷去看待哥哥。因為他帶著這種東西去看待它,所以哥哥又做類似的行為時,他就會認定他再不乖  。是不是我們對待生命也是這樣,我們都在認定我們認定的,我們都在印證我們早就形成的一些信念。我們早就在印證我們對生命的信念。如果你覺得人性很複雜,你就會招惹一些人讓自己去上當去受傷,去印證原先的信念,這個媽媽如果帶著原先的印象去對待哥哥,這個當然會覺得受傷,所以他又去找妹妹出口氣,媽媽又更強化他認定的。我們有時候都是在我們既有的認定跟結論裡面,跳脫不出來。除非我們先放下這些框框,真正的去了解,真正的去認識。
 
 初步的同理先從情緒去認識,認識情緒。如果從同理心來講就是從接納對方的感受去認識對方,好像覺得你有什麼感覺。因為什麼事譲你有什麼什麼感覺。也就是包括要去同理、探問。如果這個媽媽想要去瞭解哥哥,請問這個媽媽要怎麼做?請問媽媽要,怎麼做才能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媽媽:「妹妹說你欺負他,你對妹妹做什麼?」這叫做具體化。
 

我們要瞭解問題第一個要具體化。
 
媽媽問:「妹妹說,你欺負他,你對他做什麼?」
 
哥哥説:「沒做什麼,我只是把口香糖黏到她的頭髮上。」
 
媽媽說:「想到什麼你會這樣想要這樣做?」
 
哥哥就會嘟著嘴巴眼眶含著眼淚不講話。
 
媽媽就會問:「你現在想到什麼?」
 
哥哥說:「你就只會處罰我,就不會處罰妹妹。會讓妹妹做什麼什麼,都不讓我做什麼什麼。」
 
這時候媽媽要怎麼說呢?馬上就辯解哪有!哪有!嗎?還是要去同理他呢?
 
媽媽:「你覺得很委屈,很不公平」這樣哥哥就會感覺他的情緒有被接住了。再去了解什麼時候開始你會對妹妹做這個。可能某一次經驗讓哥哥覺得妹妹比較得寵。他覺得被忽略了,  所以他要欺負妹妹得到注意。這樣是不是媽媽對整件事情有你的新的了解。那就會打破那個惡性循環。那就是藉由同理和探問我們會對整個事情有新的了解。那就是初步的同理。
 
 
 
同理心就是「四不一沒有」
 
 有一種沒有預設立場的方式去跟對方在一起就是同在,同理心就是暫時跟對方同在,跟他在一起,暫時把自我放旁邊。
 
 難就難在於人都是帶著自我去跟對方講話。我們想要表現自我而不是想要去了解對方講什麼。人跟人講話都是各說各話, 一方面是習慣跟自我很快的介入。我們自我表現在哪裡呢?怎樣能夠停止自我呢?停止自我才能真正聽見對方想要說什麼?我們自我很容易反應在批判跟指責、還有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用對錯來看事情,所以同理心簡單地說也可以講成什麼?「四不、一沒有」,不批判不指責不否定他的情緒、不急於的改變他的觀點,(例如;他是為你好,你不要這樣想、你不要難過,你不要覺得他是在欺負你),沒有對錯,不用對錯來看事情(你不該這樣做這樣做是錯的)。
 
 所以要同在,需要改變我們的平常習慣,因為我們平常的習慣都是在作為。我們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作為跟行動,比如說我們的狀態都是用行動模式在運作。什麼是行動模式那就是經常在分析目標是什麼?現在的狀況是什麼、怎樣從現在走到目標,這樣就是一種行動模式,我們的訂目標跟思考都是一種行動模式,就是經常做分析判斷和比較



李宗燁老師

台大心研所畢          喜歡陪他人說故事與探索生命,從中享受發現的樂趣及改變的喜悅。

現任:東吳學輔中心兼任輔導員

曾任:大學講師、銘傳學輔中心兼任輔導員、觀音線志工督導、實踐學輔中心兼任輔導員

著作:走出乖小孩的受苦迷宮、生命史學

部落格: http://trongyeh.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