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蔡詩萍/老男孩•小日子part2之四

〈有些時候,你是沒有低潮權利的〉
    碰到低潮的時候,怎麼辦呢?我會讀書,跑步,閑走,發呆。
    有時也看畫。去畫廊,或,翻畫冊。上網看,也是選擇之一。看畫家,中意的題材,看畫家,擅長的技巧。看著,想著,心境轉移,起風了,陽光初透了,鬱悶之窗,也開了。
    不知怎麼,這陣子,老想到梵谷的名畫中,很特別的一幅〈吃馬鈴薯的人〉。當然,與喜歡他的其它名畫,並不衝突。想到的原因,也很奇特。
    我回老家看看爸媽,隨意聊著。突然回想起,看他們這麼多年的婚姻,碰到低潮時,不知是怎麼度過的啊~
    房子那麼窄狹,六口之家相互擁擠,家用那麼催迫,爸媽幾乎沒有娛樂,從早到晚,日復一日。碰到低潮時,怎麼熬過呢?吵架?是有的。對孩子發怒?也是有的。失眠?在暗夜中,發呆?老爸比較多。
    但他們還是得日以繼夜的,把生活撐起來,不是嗎?低潮,也不能斷了日子。畢竟,他們要養活四個小孩啊。
    我想到這,因為看到新聞畫面上,疫情的紓困,要擴大到街上賣玉蘭花,廣告舉牌人。
    這些人,靠天吃飯,有出來,有上工,才有微薄工資可拿。他們,有條件心情不好,遇上低潮嗎?
    我在讀《梵谷傳》時,便留意到,梵谷自己雖不得意,可是他在為教會服務時,一心一意,要為礦區工人謀福利。他當時年輕,滿腔熱忱,但一人之力有限,教會提供的資源也不足。他內心的無助,沉痛,完全表現於<吃馬鈴薯的人>這幅畫上。
    一家人,油燈下,圍著桌子,吃極其簡陋的晚餐。馬鈴薯,黑咖啡。表情肅穆,深沉,吃一餐飯,不是工作之餘,生活的享受,卻像為了活下去不得不進食的義務!
    這幅畫,也是梵谷告別他礦區傳教生涯的轉折。
    之後,他的畫風丕變。我們所熟知的色彩強烈,主觀意識主導客觀景致的繪畫風格,愈發鮮明。〈吃馬鈴薯的人〉,竟成了一道分水嶺!似乎,是梵谷的一次決絕,對人世無力,那就向色彩挺進吧!
    雖然,那又是另一個更大的挫折!但我喜歡這幅畫。若說,印象派,或後印象派,是梵谷在藝術史上的定位,那〈吃馬鈴薯的人〉非常寫實的風格,無疑見證了每個人都曾年輕,都曾旁觀他人受苦受難時,難以推卸的感同身受。
    少了艷麗色調的狂放,多了深沉暗色的低徊。〈吃馬鈴薯的人〉一家接受了命運,卻也堅毅的相互扶持,扛起了命運。
    他們一家人沒有低潮的權利吧!一年四季,吃馬鈴薯為生的一家人,沒有因為低潮就放下工作,走出去怔忡發呆的權利吧!
    我自己年歲越長,就越對自己爸媽越發尊敬。
    四個小孩一字排開。剛剛餵飽一張嘴,下一張嘴,又開得大大的。孩子是不管你大人收入如何,心情如何的,反正你有義務養活我!
    我們的爸媽,絕大部分的爸媽,是沒有逃避這些責任的。你必須慶幸,他們碰上不順遂,碰上為了生活必須低頭的時刻,他們從來沒有猶豫,為了你!為了孩子的未來!

 


作者為知名作家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