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貝多芬誕生(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250周年,原本各地安排一連串音樂會,與樂迷一同慶祝這項音樂界盛事,但疫情下,一切喊停。香港亦絲。
「第48屆香港藝術節」團隊於4月20日,主動發文向樂友說明無法如計劃舉辦貝多芬系列音樂會的遺憾,改以提供資訊,作為補償。
「6位曾影響貝多芬的人」正是香港藝術節團隊的貼心分享。
該團隊表示,雖然暫時無法親身到音樂廳欣賞貝多芬的音樂,但可以透過另一種方式了解這位西方古典音樂巨擘。所以介紹6位對貝多芬影響良多的人物,看看他們如何形容貝多芬,以饗樂迷。
這6位影影響貝多芬的人,分別是:
一、布倫瑞克(貝多芬早年學生)
布倫瑞克可說是貝多芬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二人於1799年邂逅,以書信互通款曲。無奈布倫瑞克乃貴族之後,貝多芬卻出身寒微,布倫瑞克家人堅持不准二人往來,布倫瑞克最終屈服,疏遠貝多芬。
「親愛的貝多芬,你早已擁有我的心!如我這份情意能使你有一絲愉悅,請你以真心回應吧。」言簡意賅,真情流露,令人感動。
二、歌德(德國作家及政治家)
德國作家歌德聲名顯赫,其作品啟迪無數作曲家。貝多芬曾為歌德作品譜曲,亦為其劇作《艾格蒙》譜寫序曲及配樂。《艾格蒙》序曲至今仍經常被演奏。歌德和貝多芬曾於1812年七月會晤,但當日會面並不順利,二人此後未有再見面。
「我對於他逐漸退化的聽力感到同情與惋惜,但我發現這種殘疾,相對於音樂創作,似乎為他的交際應酬帶來更大影響。」歌德的惜才愛才,苦嘆老天忌才,也是令後人印象深刻。
三、車爾尼(貝多芬門生、奧地利作曲家及鋼琴教師)
車爾尼10歲那年,與貝多芬初次見面,貝多芬聽完車爾尼彈奏其作品「悲愴奏鳴曲」,便決定收他為徒。車爾尼後來以作曲和教授鋼琴為業,在音樂界頗具影響力,李斯特也為其門生之一。
「貝多芬]懂得如何讓觀眾沉醉在其音樂中,他們往往聽得熱淚盈眶。知道老師真切心情,莫若得意門生,讀來令人動容。
四、華德斯坦伯爵(貝多芬贊助人、德國貴族)
華德斯坦伯爵活躍於波恩的上流社會,於1790年左右注意到貝多芬的才華,為貝多芬初期的贊助人。華德斯坦伯爵曾向海頓引薦貝多芬,並為貝多芬安排獎學金。
「我相信你在勤奮不懈的努力下,必定從海頓手中,繼承莫札特的精神。」千里馬之於伯樂,古今中外都有例子可尋,知道天才的深厚造詣,不棄不離,讓貝多芬不再孤單。
五、E. T. A. 荷夫曼(德國作家、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藝術家)
作家荷夫曼曾任德國《音樂廣訊報》樂評人,其評論貝多芬的文章廣受注目。
「貝多芬的音樂激發了人類情緒中敬畏、恐懼、害怕與痛苦的力量。」傑出藝術家,也需要一流樂評家,才能發揮「綠葉襯紅花」的效果。
六、阿爾尼姆(德國作家)
阿爾尼姆與貝多芬在1810年5月相識,貝多芬曾為她彈唱他按歌德詩作《你可知曉那個地方?》和《憂傷之喜》譜曲的作品。阿爾尼姆隨後即寫信予歌德,對貝多芬推崇備至。貝多芬與歌德終於在兩年後會晤。
「我必須向你(歌德)承認,我相信一切智慧和哲學的本質乃是一種神奇力量——貝多芬在他的藝術中便確切地施展了這種魔法。」相知相惜又相挺,天涯海角尋知音,為千古留下美談。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