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夜遊新店溪與淡水河交會處的蝴蝶公園,不禁格外懷念起大學時代的好友,幾乎三天兩頭就會相邀夜遊淡水河畔的李雙澤與孫嘉陽!
當然三不五時的也會有其他朋友來同享潮水拍岸的靜夜之美,包括王津平、容麗娟、徐力中、王文進、賴麗蓉、張爾廉、王秀貞、陳惠民、李瑋珉等等。
1975年仲夏我們一群人陪「鹿橋」夜遊淡水河的「未央歌」往事,老友們也應更難忘。遺憾的是好幾位老友卻已天不假年,我欲重溫昔日之樂,又豈可得之哉?
思及此,讓我感悟到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何以特別肯定「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的生活情調。
秉燭夜遊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的《古詩十九首》中:「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同樣展現出應把握當下的生命情調。
蘇軾被貶謫到黃州時,寄情於海棠花,為賞花而夜深不寐,其《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固然藉由月亮轉過迴廊而照不到花的實相,隱喻著君王恩寵不及自身;但也仍然可見其欲與海棠花共度良宵的浪漫情懷。
顯然,秉燭夜遊是古代詩人墨客追求生命境界超然自在的一種投射,而不只是作為閒情逸致的象徵。老友們,何時能再秉燭夜遊淡水河畔,同享潮水拍岸的靜夜之美?
作者為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