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提高文化認同感 本土語言納必修


 語言,是一個文化的傳播介質,文字結構本身就蘊藏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思維與思考模式,放在教學場域之中,本土語言的學習可以提高孩子對於土生土長的在地文化認同感,從而覺察建立核心價值,拉抬社會的向心力。


學習在地文化 豐富文明視野

過去本土語言課程被命名為鄉土教育,著重在閩南語和客家話之間,定義比較狹隘,現在更名為本土語言之後,將台灣地區除國語之外常見的語言通通納入了本土魚言教語的範疇,課程主要目的在於教導學生如何去思考、去感受、去體驗、去發現,在本土語言的學習當中,更瞭解自己周遭的社會及所處的時代,進而「體認」人生的真理和「實現」文化規範的價值。


建立溝通橋樑 提倡多元價值

課程的設計與教材內容,與一般大眾的生活經驗互相結合,從語言的基層面去感受在地文化的風貌,了解其社區與族群,從參與自我的發現歷程中,產生了自尊自愛及社會意識,奠定健全的人格發展基礎。從多元的本土語言教學當中,去了解台灣不同族群各自蘊藏的文化內涵,從而建立起良善的溝通橋樑。


納入必選修 彌平文化隔閡

教育部明年度本土語言教育相關經費已編列新台幣5.7億元,從師資、課程等方向著手,強化本土語言教育學習。預計將將本土語言納入12年國教課綱,列為國中必選修,與新住民語言並列,希望能夠解決由於語言隔閡造成的歧視問題,同時民國106年起,擔任本土語言教學現職教師,必須通過本土語言能力認證,並逐年提高本土語言認證之現職教師教授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