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知名新聞主播自殺、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新聞,除了動機的調查,「情緒障礙」名詞再次成為眾人的關注焦點。但情緒障礙不只成年年才會發生,幼兒時期受環境影響,也可能會隱性影響成長的個性。
所謂嚴重情緒障礙、行為異常是指思考方式、行為模式表現僵滯,在生活中有顯著異於社會常態的行為或異於同年齡孩童發展,並妨礙到自己或他人的學習、情緒及生活型態。於思維表達能力方面,認知功能則會有所缺損,且運用抽象形容詞的能力下降,這都是情緒障礙的症狀之一。
就心理學原理,可對情緒障礙的孩子進行「行為功能」分析,協助孩童瞭解其所表現之行為,會對自身或他人產生什麼作用或後果,而引起這類行為的條件又是什麼。而「心理分析取向」,可幫助家長瞭解孩子的潛意識衝突與動機為何。
或許孩子衝動情緒的表現是一時,但過度、反覆的反抗行為極可能會形成長期的傷害。不只叛逆、說謊、暴力等行為,相對的易哭鬧、畏縮的小孩也是會形成另一種的情緒表達障礙。若孩童有情緒障礙,多會表現於拒學、易怒等狀況,而謂為大眾所知的焦慮、過動都為情緒障礙的衍生。
威爾康奈爾醫學院薩克勒發展心理生理學研究所的所長貝蒂·J·凱茜(Betty J. Casey),表示許多父母認為青少年總是很難壓抑自己的衝動,但認知控制能力從4至12歲左右開始逐漸增強,然後就進入了平台期。凱茜博士指出,衝動水平在16歲左右會達到頂峰,大多數人在20多歲的時候對認知控制都達到了成年人的水平。
如有情緒障礙的孩童,家長與老師的除了多加注意輔導,亦可尋求兒童心理科醫師的診斷協助。每個人面對情緒困擾時的反應不一,經過醫師評估狀況,提出適合的處理方式,必要時家庭成員亦須接受諮商輔導。並非所有心靈問題皆需藥物治療,原則上除非特殊疾病,兒童心理科醫師不會輕易給兒童開藥,家長多予與陪伴及溝通,才是正確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