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根據喬治亞州立大學講座教授瑪麗亞‧列普尼科娃(Maria Repnikova)於 11 月 20 日在《Foreign Affairs》發表的分析,全球軟實力正出現新的失衡局面。美國在多邊機構、全球公共外交與文化影響力上的投入逐步減弱,而非洲、亞洲、中東等地也明顯感受到美國形象不若以往具有吸引力。當美國降低參與度時,國際政治領域中便形成近似「軟實力真空」的狀態。
然而,列普尼科娃的觀察顯示,這並不意味中國大陸將順勢填補空白。外界常以為美國退場就會自然轉化為中國進場,但中國大陸的實際策略卻更為克制與審慎。世界正在進入一個既非美國主導、也尚未由其他力量接手的過渡階段。本文將從美國的退卻、大陸的謹慎策略與全球的制度空隙三方面切入,進一步分析其結構性成因。
美國軟實力的退卻與其背景
過去數十年,美國的軟實力涵蓋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全球文化輸出、制度設計能力與民主價值的象徵意義。然而,這些基礎近年在多個面向同步弱化。
一方面,美國政策重心更偏向國內議題,公共外交與全球互動的資源相對壓縮。美國不再積極推動國際合作,也不若過往般以制度與理念塑造國際觀感。另一方面,國內政治極化、社會撕裂與族群矛盾,使美國對外傳遞的吸引力受到削弱。全球對美國治理模式的信任度下降,使其難再扮演過往那種示範者角色。
此外,多地政府與民眾逐漸懷疑美國對外承諾的穩定性。當美國減少在發展援助、公共衛生、移民與多邊治理等領域的投入時,受惠國便產生心理落差,認為過去能倚賴的參與者如今不再積極。這便是軟實力真空形成的起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單純的力量移轉,而是力量退卻後留下的空白。這一空白是否由中國大陸填補,遠不像直覺那麼直接。
中國大陸的謹慎擴展與其限制
在美國影響力下降的背景下,中國大陸雖加強對外接觸,但方式明顯更為克制。大陸透過援助、基礎建設、教育交流與文化輸出確實提高了能見度,部分地方官員認為大陸的合作過程較為容易接近,因為不必面對繁複的政治條件或價值要求。
然而,這種可接近性並不等於吸引力,也不必然形成軟實力的持久支撐。大陸的文化宣傳、媒體平台與教育合作雖然密集,卻仍面臨若干限制。例如,外界對資訊透明度、治理模式與政策意圖仍存在疑慮;部分價值觀缺乏全球共鳴,使大陸在文化面向上難以形成普遍的吸引力。
更關鍵的是,大陸選擇避免在國際舞台上直接挑戰美國,而採取「能見度提高但不宣示領導」的方式。這不僅是外交風險控管,也反映大陸在經濟調整、科技競爭與內部治理等領域仍需保持穩定,不宜在全球層面過度擴張。大陸並未把美國的退卻視為立刻填補的窗口,而是採取審慎布局,使其行為看似前進,實則節奏刻意放緩。
因此,列普尼科娃認為,大陸不是無力擴張,而是刻意選擇不全面擴張。
軟實力真空的全球後果
在美國影響力下降、大陸策略性謹慎的雙重作用下,國際體系出現了一種缺乏明確主導者的局面,帶來幾項重要後果。
首先,全球議題不再由單一價值系統定調,而呈現更碎片化的格局。各國會更傾向多邊選擇與靈活策略,而非以美國為唯一參照點。這讓國際規範的穩定性相對下降。
其次,在缺乏有力主導者的情況下,跨國協調的難度增加。公共衛生、氣候變遷與人道救援等領域更容易因協調不足而受到延宕。當價值共識與領導信任度都減弱,全球合作的凝聚力自然下降。
第三,空白地帶使中型國家、區域力量與跨國組織獲得更多發揮空間。這些新角色有可能提升合作,也可能讓國際秩序更加複雜,使影響力呈現多節點,而非單極或雙極結構。
軟實力真空的現象不只是美中競逐的空間,更是全球秩序重新調整的結果。
對臺灣的啟示與挑戰
在這個軟實力重新洗牌的環境中,臺灣的處境也因此出現變化。臺灣長期依靠民主治理、科技優勢、文化軟實力與開放社會形象維持國際好感度。如今,美國軟實力下降、大陸步調放緩,臺灣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國際語境中維持能見度。
首先,臺灣需要在公共外交、科技合作與文化交流上更主動,讓國際社會看見臺灣作為可信夥伴的能力。軟實力競爭的核心在於吸引力,因此制度韌性與科技創新都是臺灣最具說服力的資產。
另外,在全球多極化的背景下,臺灣應更積極建立多元合作網路,不能只依賴單一大國的支持。強化與歐洲、東南亞、南亞及太平洋島國的連結,能提升臺灣在區域與全球的定位。
最後,面對大陸在部分地區被視為較可接近的狀況,臺灣更不能在軟實力層面留下空白。擴大國際敘事能力,讓世界理解臺灣的社會經驗與制度價值,是提升存在感的關鍵。
結語
世界正逐漸進入新的軟實力失衡時期。美國的退卻造成全球影響力的空洞,而中國大陸雖提高能見度,卻選擇不趁勢擴張,反而以穩健方式調整布局。全球軟實力版圖因此呈現一種未定義的過渡狀態,既缺乏中心,也尚未形成新的平衡。
對臺灣而言,這是挑戰,也是機會。若能充分運用科技、民主治理與文化軟實力的優勢,並在國際連結上更為多元,臺灣有機會在變動的格局中提升存在感。未來國際競爭不僅是硬實力較量,更是誰能建立信任、吸引他國、維持制度韌性的比拼。臺灣若能掌握這一趨勢,便能在新的國際環境中找到更具主動性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