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陳念初/蔡、郭、韓2020三人戲上演  精彩可期!

政治要對戲 有無舞台是關鍵

    在我的政治觀察裡,政治人物需要對戲,陳水扁有個天敵馬英九,馬英九也有個對手蔡英文,這是勢均力敵的兩個陣營。觀眾沒有參與政治,卻都在看戲,誰對上誰?不是隨便配對,也非私心捧上天,資質相當,對戲才能精彩,動作一來一往,台詞前句後句,即使沒彩排,都不會太難看。

    陳水扁下台官司中,馬英九說自己是升不起來的太陽,蔡英文是現任總統,她成為別人對戲的對象。

    還有一種對戲,是一方黏住一方,緊追不捨,王世堅與柯文哲就是一例,謝龍介與賴清德也是同樣模式,這種不對稱對戲,會有激烈火花,常會出現口語攻防,產生政治趣味。

    政治裡也有綜藝劇,王世堅如果沒有柯文哲為嘲諷對象,產生不了茶餘飯後的趣聞,這是網路聲浪相剋相生的複合體;謝龍介與賴清德的台語答嘴鼓,本來就是傳統台灣社會裡的聊天文化,是相罵,也是逗樂,愈逗觀眾愈樂,愈罵觀眾愈趣。

    當年陳水扁時代的民進黨三寶(蔡啟芳、侯水盛、林重謨),如今都不在政壇內活躍,立院三寶與自己對戲,有他們在,戲份就很重。

    不過,這三人下場有點落寞,不是身體欠佳,就是低調生活,蔡啟芳的兒子蔡易餘,顯然風格與父親不同,綠的政治立場也迴異,可見立院三寶是扁時代產物,三人組合成政治戲咖,沒有政治舞台,就沒有觀眾。

 

韓國瑜的文戲與武戲  如火如荼上演

    以現今政壇來看,韓國瑜跟誰對戲?看起來他也是自己就能演,充滿戲味,他想找當紅的辣台妹蔡英文對戲,但相較蔡英文的前任對手馬英九實力而言,韓國瑜顯然有點吃力。其實,韓國瑜自己就有戲,無須找人對戲,他的戲在他的舌燦蓮花上,他的政治武戲有看頭,但是政治文戲就有點肉麻。

    愛情這個詞在文青人來看,是情感裡的細膩描述,是兩人生活裡的依靠,但韓國瑜侃侃而談的愛情之語,有點像把散文變成了演講稿,把小說直接影像化,少了原本該在文本裡說不出來的情愫,多了許多絢爛,愛情的美在初見,在青春之始,韓式愛情的軟硬體建構藍圖,只在愛情之說,不在浪漫之心。

    高雄有愛河,高雄的愛情產業鏈是韓國瑜選前的承諾,期望在愛河旁建構愛情摩天輪、愛情旅館、愛情纜車等,當然,夜市也掛名了愛情,藉此帶起高雄經濟發展,愛情與高雄鏈結在一起,落實韓國瑜選前的「戀愛經濟」政見,這是一個行銷高雄的新視野,原本引發各界的熱烈期待。

    韓國瑜訴說著愛情的高雄傳說,吸引了許多的女性族群支持,這是一場愛情之戲,也是韓粉激情的另一面相。韓國瑜除了吸引了愛情族群外,他顯然也有一群鋼鐵般意志的支持者,挑戰人性的和諧,攻擊非韓人士的事件不斷,愛情若是文戲,韓國瑜衍生出來的言語武戲,更是遍地開花。

    當愛情在高雄仍未生根,罷免之氣卻已經在高雄凝聚,恐怕不是韓國瑜始料所及,也是愛情戲不成,罷免戲上演的荒謬。

 

政治對戲要王對王 戲要演得久 

    朱立倫與蔡英文對戲過兩次,一次是2010年11月新北市長選舉,當時,朱立倫贏了蔡英文,2016年總統大選蔡英文大勝朱立倫300萬票,這兩人原本有機會在2020再次決勝負,但被韓國瑜捷足先登,佔了國民黨提名大位,若是韓朱配成形,看起來是韓蔡之爭,但蔡朱的第三次戰局,卻是觀察指標,如果朱立倫明白政治裡自己對戲的人是誰?就不該與韓搭配參選,若韓輸了,朱也賠了自己與蔡的第三次對決,韓即使2020贏了,顯然也不算朱贏了蔡,朱立倫與蔡英文之間的第三次大戰,寧可無後續戰局保留一勝一負,這是政治對戲上的一種王對王之爭。

    蔡英文若連任,2024年將卸任,朱立倫與蔡英文交鋒對戲已無機會,朱立倫2024年若還有機會,可能對上賴清德,若蔡英文2020不幸慘敗郭台銘,2024的總統大選,也一定是三咖督局面,台灣從此將由三種政治勢力決定台灣前途,三人較戲局面就此展開。

    韓國瑜2020總統大選若不能勝選,將在政治上失去往更高一層機會,確認韓流並非長期穩定氣旋。

    未來的總統大選三角競爭態勢若形成,台灣就會是藍綠及第三勢力版圖競逐的局面,也就是不會再有過半選票的總統,立委席次也不會有政黨過半,穩定的三成五到四成選票,就可能當選,賴清德所代表的綠色本土是一股勢力,國民黨也將回到政治老手參與大選,一砲而紅的政治網紅將不復出現,朱立倫在國民黨內仍有機會,但只能靠組織改組與人才換血了,而郭台銘與柯文哲的聯盟勢力,將成為第三勢力的穩定基礎。

    從一人演戲到兩人對戲到三人較戲,台灣的政治從來不缺戲角,誰入戲深?誰懂得戲梗?誰敢大膽挑戰戲路?台灣的政治已經培養出來許多看戲的人,懂得戲的人都是最挑的,政治上也有票戲的,業餘的票房不見得差,郭台銘的政治下海,能不能票戲成功,現在觀眾都在眼睜睜注視中。

 

 

作者為微笑影室陳室長

●經授權刊載,更多文章見作者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