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一九九○的前一年, 我誕生在這個世界──《秋刀魚》主編陳頤華

 【撰文:潮人物|攝影:jujuphoto studio】”九○年代,家家戶戶的電視機都還是一塊沈甸甸的立方體, 畫面、聲音都很朦朧,泛著底片相機的粗粒子, 正是現在的X世代不是小孩也不是大人的青春日子; 九○年代,同時也是另一群新生命的出現, 秋刀魚主編陳頤華就是其中之一,咬著奶嘴,開始她初來乍到的童年。”

 

陳頤華 Eva

《秋刀魚》主編,喜愛文字給人慢中的快活,手上那台電腦是大學畢業後入手的13吋Mac Book pro,還有著光碟機卻不知道換過幾次硬碟陪伴她到現在,最近開始愛上植栽,目前也正在找其他的興趣,讓生活充實再充實。

 

 正要朝向九○年代的一九八九年,說是邁向九○年代的前夕,其實本身就是個改變的開始,六四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美國華人大遊行,全世界各種革命性的關鍵都相繼發生,也因為如此,好像那個年代出生的孩子都帶有著某種特質,是革命的特質還是使命感?《秋刀魚》主編陳頤華,用當時剛認識這世界的眼睛,試著找出一點細碎的線索。

 

一道美好而光明的九○年代

 憶兒時,這些碎碎的回憶總是片段而深刻,可能忘記了那些年說了什麼話,但畫面仍記憶猶新地停留在腦海裡,像是這兩張分別停格在陳頤華過去時間點的照片,一張是每一年暑假到冬山河童玩節的印象,另一張則是參加台北美術館講座的樣子,看著裡頭嬌小的自己,陳頤華說這些幾乎都是媽媽帶她去的。小時候,因為家裡管得很嚴,陳頤華童年的代名詞不是電視兒童,更沒有Gameboy遊戲機,也因為她的哥哥姊姊和她大概相差十五歲,自小即接觸一些九○年代流行的東西,草蜢、LA BOYZ,耳濡目染的還有張惠妹那卷每天叫她起床的卡帶〈一想到你呀〉,聽到第三首等於上學就要遲到了,所以總在第二首還在播的時候把書包給準備好,「天上的雲,地上的野花,古老的活力都等著一觸而爆發。」如今回溯這些歌詞時,都帶有著某種正向的力量,陳頤華從文字裡端倪出九○年代給予她的感覺,若說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推翻之後象徵著某種新的生命出現,那麼九○年代正開始築起一道美好而光明的鋪陳,有灌溉,又緩慢的堅定,一點一滴的累積直到二○○○的千禧年,氛圍才又因科技帶來前所未有的轉變,一切像是按了快轉鍵,某種不確定感和興奮期待隨之而來。 

直到網路走進了大家的生命裡

 倒轉一下回到接近千禧年的一九九九年,當時的陳頤華立下了人生第一個未來志願—戰地記者,畢竟小孩總是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小時候的她甚至還不知道戰地記者是什麼,「可能是那一天突然可以面對以往痛苦到不行的作文,我才想要變成文字工作者吧!」,曾經在寫作文上有過瓶頸,因老師的鼓勵,讓她某天突然在寫學習單時豁然開朗,從此國文和藝術並列最喜歡的科目。但人的志向總會變來變去,戰地記者這個名詞,也隨著時光沈在記憶吐司的某一層裡,陳頤華從女孩變成少女,人們的注意力也漸漸地將電視移轉到電腦裡,二○○○年初,第一代網路社群,奇摩家族、即時通,都是陳頤華國中時出現的軟體,那陣子家裡還是比較嚴格,而且網路靠的還是撥接,陳頤華如果要看喜愛的傑尼斯,都得和同學交換日本雜誌《Wink Up》不然就是看TVBS-G坐等《夏之雪》,對日本和雜誌的初次記憶在陳頤華國中時期萌芽,但卻不是因為這些而讓她想進入雜誌。 

 真正讀雜誌,是陳頤華的高中時期,翻著《天下》和《商周》知道世界大小事,而彼時杜拜也才剛崛起,大量的報導與分析讓她覺得凡事沒有不可能,於是改變社會這念頭一直迴繞在陳頤華的腦海中,大學推甄,她將自己的備審封面做成《天下》雜誌的樣子,連排版這兩個字都還不知道,就這樣用Word還有小畫家拼湊出她人生第一本的小雜誌。 

 進入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後,陳頤華先是加入了學生會,後來又加入淡江時報社,從簡單的新聞稿到採訪撰文,她覺得在社團裡學到的東西意外地紮實,也更加喜愛文字。在畢業之後沒多久與夥伴們一起創立一本自己的雜誌《秋刀魚》,而那年才二○一四年。學生時期的一路上,陳頤華一直都不是在正規體系下學習,她喜愛國文卻沒有去中文系,喜歡報導也沒考新聞所,就連《秋刀魚》這本雜誌,直到現在仍然覺得瘋狂。「如果自己是本科系出生的話,可能就不會做出《秋刀魚》了吧!」她說。 

九○年代, 從慢進入快的過渡期

 過了三年,世界一樣在快轉中,但陳頤華覺得這轉速比起二○○○年是多了五倍,採訪前一天,陳頤華去了Steve Aoki的演出,那段表演給了她很多感觸,倒不是音樂而是那萬綠叢中的幾個制服高中生,在她旁邊拿著手機直播、發佈Instagram,「現在的小孩,高中畢業不會想說要怎麼做畢業紀念冊,反而是想要怎麼做出厲害的影片吧,」一語道出千禧年後出生的小孩,就是在資訊更多、網速更快的時代成長。而在這環境下的影響,比起文字,反倒是圖像和影片才夠吸引他們。 

 面臨著千禧世代出生的後浪,九○後既不是前輩也不是孩子,卡在不上也不下的角色,可能是最尷尬的一群人。然而,這一代總非黯然,陳頤華話鋒一轉,她指出就是因為這樣的角色讓九○後在慢與快中都共存過,所以更應該做好橋樑的責任。不停的回想和拼湊,陳頤華把她九○年後到現在,一路成長的歷程分享給我們,九○年代是現在青壯年曾經的年華歲月,有徬徨也曾尋找方向的時候,過了二十年,來到了那年代呱呱墜地的孩子長大成人,繼續面對在這時代的洪流裡,該順向還是逆流?或許得到二○四○年回頭看才會清楚,現在唯有堅持當下的信念就夠了。

 

 .本文經潮人物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潮人物網路平台(2017)            

 https://chewpeople.com.tw/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