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李家同/英國光榮革命 衝突、衝突不斷爆發!

歡樂的國王查理二世

    在英國內戰之後,國王跟國會可說是兩敗俱傷,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國會也遭到軍隊控制,變成一個半獨裁的軍政府,國內政局動盪不安。當軍政府的領導人過世後,英國重新復闢王室,迎回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Charles II),當新的國會再建立起來以後,國會成員就大多以支持國王的保守派為主;另一方面,查理也記取教訓,除了對當初處死國王的人報復外,與國會之間保持多年的良好合作關係。

    查理二世在外國流亡多年,吃過許多苦頭,因此個性比父親查理一世更加圓滑,也較不固執;此外,他還相當幽默,跟國會吵架時,會嘲諷自己說:「我可不希望再出國旅行一次了(不想要再被國會趕走)」。因此,雖然他有不少缺點,如愛好享樂、浪費金錢等等,但仍受到眾人喜愛,還給他一個「歡樂王(Merrie Monarch)」的稱號。

    另一方面,由於查理二世的統治相對穩定,國家開始蓬勃發展,像英國著名的皇家科學會就是在此時期建立起來的,舉世聞名的牛頓(Sir Isaac Newton),就是在這個時代裡大展才能。

    此外,查理二世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推行重商主義,鼓勵貿易特許公司的設立與擴大,像眾所皆知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查理在當時不但授予它的特許狀,還給予它自主佔領地盤、鑄造錢幣、指令要塞和軍隊、結盟和宣戰、簽訂和平條約等權利,讓英國東印度公司逐漸強大,成為未來殖民印度重要的基地之一。

 

又見宗教衝突

    查理二世與國會選擇以英國國教(又稱新教)為團結的核心,排除了天主教徒與激進清教徒的參政權,暫時解決長久以來英國的宗教衝突,但其實查理本人還是偏好天主教的,畢竟在受到父親連累逃亡的時候,受到許多天主教的信徒支持與保護。因此,查理上任十餘年後,在1672年,他提出了一個「寬容宣言(Royal 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想讓天主教徒能重新獲得英國的政治權。

    這個舉動令國會大為不滿,隔年國會就立法嚴苛的「宣誓法案(Test Act)」,強制規定任何英國政府的官員必須發誓信仰英國國教,否則就不能擔任公職,查理二世也很識時務,一發現國會對於天主教的反彈這麼大,馬上識相地撤回他的寬容宣言,讓差點又引發宗教衝突的戰火,就這樣悄悄熄滅。

    在查理二世執政期間,英國的宗教衝突逐漸緩和,可惜的是,查理沒有生下正統的繼承人,當查理過世後,則由他的弟弟約克公爵詹姆士繼承王位,只不過這位詹姆士不像哥哥一樣圓滑,他不但改信了天主教,甚至廢除「宣誓法案」,導致英國的宗教衝突又再被引爆。

 

英國政黨的起源

    在英國內戰後,英國的國會反對天主教的激進派議員為首,在初期佔據了大多數,讓查理二世在執政初期時,過得挺憋屈的,王權可說是備受限制。但身為一個老練、圓滑的政治人物,他並沒有走他父親的老路子,直接與國會對抗,而是找尋議會中保守、不激進的成員來合作,分化國會中意見相左的議員,讓國會自己分裂成兩個黨派。

    查理二世確實厲害,他讓黨派不在「支持國王」的問題上對立,而是在「是否激進改革」的問題上彼此爭執,於是這兩個黨派就形成後來英國會最早的政黨——「輝格黨(Whigs)」以及「托利黨(Tories)」。

    其中,輝格黨是比較激進的,後來成為英國自由黨的始祖,而托利黨則代表保守、溫和派,成為今日英國保守黨的始祖。

    此後,查理二世巧妙地操作兩個黨派,維持英國政治的穩定,也成為後來英國政治運作穩定的基礎與典範,兩個黨派分別代表正反的意見,以政黨的競爭取代極端的對抗。

 

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

    約克公爵詹姆士為查理二世的弟弟,由於查理二世未生下正統的繼承人,再加上查理的支持與周旋,最終讓他登上英國國王的寶座,成為詹姆士二世(James II)。

    詹姆士二世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也是近百年來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以天主教徒身份登上王位的英國國王。詹姆士早在查理二世在位時,就拒絕宣誓信仰英國國教,辭去在英國的職位並公開其天主教信仰,而引發軒然大波,要不是查理二世在國會為其周旋,可能老早就被廢除王位的繼承權了。

    詹姆士二世原本在信仰上就備受爭議,再加上他沒有查理二世的圓融,也沒有查理二世的深謀遠慮,在即位之後,不但拒絕對國會讓步,更固執地任命天主教徒擔任官員,甚至開除、逮捕反對天主教徒的英國主教、官員,讓原本支持國王的保守黨也開始反彈,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詹姆士就與國會反目,並解散了國會。在這位天主教國王的統治之下,英國的宗教問題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了革命的發生。

 

沒有戰爭的革命

    查理二世在位時,為了讓詹姆士二世順利繼承王位,策畫不少巧妙的政治妥協,其中一個措施,就是讓詹姆士的大女兒瑪麗公主,與新教國家荷蘭共和國的執政(類似省長)威廉親王結婚,確保在詹姆士之後,英國的王位仍可以傳給信奉新教的國王,以此爭取國會的支持。

    沒想到這場聯姻成為了詹姆士二世下台的關鍵因素,當這位不受歡迎的國王在1688年快樂地迎接他的第一個兒子出生時,國會的保守派與激進派空前地聯合起來,他們無法忍受詹姆士的天主教王朝,可能因為這個王子而能延續下去。

    於是,這些人秘密地邀請國王的女兒與女婿率領荷蘭大軍前來英國「取代」詹姆士二世,就在這一年年底,威廉親王與瑪麗公主率領一萬多人、總計400多艘船艦,在英國登陸,詹姆士本以為自己組織的英國大軍能夠一戰,但結果是大部分的軍官(他們大都信仰英國國教)叛逃,連詹姆士的另一位女兒安妮都選擇支持姐姐與姐夫,帶領許多支持者投入威廉的大軍。

    於是,威廉親王的荷蘭軍隊在英國人的夾道歡迎之下順利進入倫敦,詹姆士二世見大勢已去,試圖逃出英國,卻在中途就被逮捕。威廉、瑪麗以及當時重新召開的國會,為了避免激起國內的再次衝突(英國內戰的慘痛教訓),只要求詹姆士退位並放逐到外國,這場岳父對上女兒女婿的戰爭,就在詹姆士的眾叛親離下,沒有流血地結束。

 

光榮革命與權利法案

    之後,國會宣布威廉與瑪麗共同統治英格蘭,成為威廉三世(William III)和瑪麗二世(Mary II),當然,前提條件是兩人要接受關鍵的《權利法案》。法案中不但限制君主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與徵收賦稅之外;同時還規定英國君主不能是天主教徒;不得與天主教徒結婚,避免產生天主教的繼承人,從而保證國王與國家之間,不會再因為宗教而發生衝突。

    至此,英格蘭的議會與國王的鬥爭告一段落,代表人民的國會獲得勝利,建立起了民主政治的基礎,不過,未來的挑戰還是很多,例如黨派的鬥爭、社會的不平等、基本的人權等等,仍有待人們面對、克服。

 

 

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