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子寧報導】架網站、做訪談、辦展覽。她,今年17歲,康橋國際學校剛升上高三生朱家妡,過去兩年來訪談20個單親個案,架設「We Don’t talk about that(我們閉口不談)」網站,收錄著訪談個案。她單槍匹馬、一手操辦,在台灣、香港兩地辦展覽,傳達自己回述多年來所經歷的「單親記憶」。她也斬釘截鐵地奉勸單親家庭,「談話很重要!」大家促膝長談有助於撫平家庭的傷痛。
朱家妡來自單親家庭。在小二時父母離異,還在懜懂年紀,來不及弄清楚「離婚」、「單親」這檔事,跟著母親移居北京,大她八歲的姊姊選擇在台北繼續讀高中,她們就從原本七個人的家庭,活生生拆成四地生活。「我還小跟著媽媽、姊姊選擇獨居」她從爸媽離婚的那一天開始歸類「單親」,至今未見過另組家庭的父親。到北京就學時,上台自我介紹,講到爸爸,她沈默了,「爸爸在哪裡?」朱家妡不是傷心,而是不知如何開口說:「不知道!」
圖/一張張唯美、藝術攝影照,搭配朱家妡的文字,沈重的議題以另一種方式來詮釋。不要懷疑!策畫的她,只有17歲。
朱家妡的母親接受這個人生巨變,連傷心時間都沒有,即帶著幼女離鄉背井投入新工作。朱家妡在北京學校的國際班就讀,中學班上有來自17個不同國家的學生,讓她視野與生活體驗不小,包容度也高;而姊姊在台北獨自就學、獨居,面對生活與課業壓力,對於單親課題沒有妹妹來得輕鬆與達觀。朱家妡「We Don’t talk about that(我們閉口不談)」網站的第一訪談的對象就是姊姊,「談話很療癒!」姊妹倆的長談、誠懇且真實,面對彼此單親的傷口,靠著對話,釋放不少壓力與傷痛。
圖/掌鏡者、策畫者皆為17歲,作品的唯美很吸睛。
17歲的少女決心要弄懂單親這回事,朱家妡在網架上先剖析自己:「家為歸屬,為慰藉,是身而為人個體與群體維繫的第一媒介;而人生為場戲劇,飛揚、安穩、跌宕起伏。兒時我依稀記得父母雙方的存在,而在七歲開始單親家庭的經驗。對於我,單親家庭不僅造就了我去往北京就讀國際學校一決定,更是創造了我對於「家」一概念的改觀」。
接著,朱家妡的訪談不設限,只要是來自單親家庭不分國家、人種、性別,大家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感受,她聆聽著一個個故事,《口吃》篇中,寫著一位口吃很嚴重的男孩在一次考試未如父親期望,被關在家門外四、五天,大人的作為沒有想過會造成孩子的陰影,至今這個男孩常睡在地上,以書包當枕,那幾天的「懲罰」成為夢魘。
靠著「訪談」找答案,朱家妡一切靠著自己,媽媽被蒙在鼓裡,她從約訪到面談、寫下中英文故事、獨自找場地,七月以攝影及散文結合的方式,操辦《十七 Seventeen》展覽。媽媽一直到展出前才知道,到了會場看到女兒以藝術手法去闡述著單親議題,媽媽掉淚了,前來的長輩看完更加感動,與媽媽分享著:「家妡教會我的事─一定要努力做個好爸爸、更愛自己的老婆,以免家人遭受到『單親』的傷痛」。
圖/台灣、香港兩地的展覽,朱家妡沒有團隊只有自己,辦得可圈可點。
台灣展覽的成功,朱家妡受到鼓舞,移至香港「PMQ元創方」舉辦《We Don’t talk about that》,小小年紀自己搞定展覽運費、交通、住宿,在會後與來賓交流,朱家妡看著一位婦人,全程參與卻不發一語,到最後互動時刻,婦人終於說話了:「我兒子上個月剛剛車禍過世,說出來、哭出來就代表我接受『單親』」當下「痛」的氣氛在會場彌漫著,「單親」折磨著在意的親人。
朱家妡找答案選擇一條辛苦的路,但她做得扎實,即將要向大學叩關的高三生,她又向全美六十家企業發出訪談電子郵件,要親自透過對話,了解到美國職場生態、職務內容,至今有十二家公司同意她的提案,今夏她二話不說又獨自飛往美國,把媽媽嚇壞了,還因未成年無法入住美國酒店,但她不在乎的說:「那就改住民宿囉!」只要可以解惑,天涯海角獨行她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