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謎卡/〈冒險人格養成計劃〉激發冒險魂!

    研究指出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大部分,甚至在自己毫無察覺的狀況下,會對家裡的男生和女生持有完全不同的教育態度。例如鼓勵男生挑戰,解決問題,卻容易預設女生需要被保護,需要被幫助。

    我在紐西蘭健行時,在山屋裡閱讀戶外雜誌看到這篇專欄,原標題是「如何教出有冒險精神的女兒」作者是家裡有三個女兒的媽媽Jo Stilwell。一家人時常從事戶外活動,大女兒加入的學校的登山社,驚訝的發現戶外活動的參與者由男性佔了絕大多數。Jo在前言表示,他們家最重視的就是培養女兒們不管在戶外、在室內都從容有自信的充滿冒險精神。我覺得蠻有意思的,所以將專欄中的一些重點翻譯,加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大家,不限性別都適用,以下有幾點可以參考:

一、不要害怕跌倒:

    別擔心孩子全身是泥巴,從樹上掉下來或是在河裡滑倒,給他們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吧,受一點傷是沒關係的。過度保護的父母會教出害怕嘗試的孩子,我們需要跌倒受傷的自由,才有機會學習判斷的能力與彈性。

二、讓他們參與決策:

    領導孩子「負責」一些項目,可以建立他們開始相信自己能力的信心。例如,讓他們帶路、選擇適合扎營的空地、決定帶出門的午餐、打包自己的行李等等。給予孩子自己去做決定的機會,只在「必要」時給予建議和幫助,而不需要時時確認是否「完全正確」。

    例如有一次我在瑞典國王小徑健行時,經過一條很寬的溪流,必須要渡河,那天下了很多雨,不容易找到適合的石頭路線踩過去。我在河邊徘徊了大概五到十分鐘,一邊找路徑一邊思考著是否放棄,直接踩水過去,頂多是鞋子濕掉很不舒服而已,後來有一位看起來戶外經驗豐富的瑞典人出現,我和他討論了一下我看到的幾條潛在路線,他也思考思考,幫我多丟了幾顆石頭在河中,然後我終於順利渡河並且保持著鞋子乾爽!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做決定」是建立自信心很大的一塊基石,如果我一到河邊就走人告訴我該怎麼做,當然很輕鬆,我可能會提早二十分鐘過去,但我就會失去一個建立能力的機會。

三、鼓勵孩子對你的決定提出疑問:

    讓孩子可以自在的對父母的決定提出想法或討論是很重要的,父母不一定永遠是對的,試著建立一個水平而不是垂直的關係,建立孩子在未來的團體活動裡參與決策、討論與提出想法的自信心。

四、恆心與毅力:

    不是只有腳程快、身體強壯或著專業的人才能享受戶外活動。每個人的身體不一樣,若我與一個185的男性保持著差不多的運動習慣,在山上他一定會走得比我快,因為他腳長啊,但沒有關係,要讓孩子知道,擁有恆心與毅力才是最重要的條件。

五、鼓勵勇敢:

    在戶外時常會有不同挑戰,鼓勵孩子”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感覺害怕但仍然去完成。例如與露比去爬雪山時,只有我們兩個女生,從半夜三點從七卡摸黑開始走在森林裡,心裡真的覺得很可怕,但我們還是一步一步往前走,克服恐懼唯一的方法是面對它: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大海夜潛、在尼泊爾5000公尺高的山屋高山症、在下大雨的山稜線上、在幾乎垂直的斷涯旁⋯⋯。和孩子談談關於害怕的感覺,讓他們知道所謂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即使害怕,仍願意面對。

 

    以上,我知道在台灣的教育長久以來以禁止代替一切:不要玩水就不會溺水、不要出門就不會出意外⋯⋯但這樣真的很可惜,戶外有很多哲學,大自然裡有很多學校學不到的課,擁有冒險精神不只在戶外,甚至在生活上都會帶來很多正面影響。快點分享給家裡有小孩的朋友吧(記得,男孩和女孩要一視同仁),願未來我們的社會裡越來越多勇敢、有自信的人類。

    噢,如果你已經長大了,小時候沒人這樣培養你,但你仍然渴望激發自己的冒險魂,就把自己同時套用進去這篇文章中「孩子」與「父母」的角色,自己教育自己噢,給自己犯錯的空間,如果身邊的人都很愛幫你決定好事情,就自己出發去什麼沒人認識你的地方吧!改變的過程可能會有點難,有點辛苦,但也會很好玩!我是這樣走過來的,你也可以。

 

 

作者為旅遊作家,著有《路上慢慢想》、《在遠方醒來》等書。

●經授權刊載,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粉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