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蔡詩萍/花甲美魔男之「亂彈聊齋」人鬼狐妖之十七

<太座,就是那銀河系來的織女,要拯救你從一堆死知識中,學會做人做事的活智慧,懂嗎?蒲松齡在〈書癡〉裡給男人的提醒。>

    詩人羅智成曾經以「鬼雨書院」,這樣生動的詞彙,來描述文學院,那歷史久遠,古樹森森,老教授與青春學子,鮮明對比,穿梭其間的意象。多年後,他也寫了一本《迷宮書房》,更進一步,把人迷戀於知識的迷宮,而後永遠迷失於現實的處境,處理得非常深刻。

    人,是可以因為知識,由於理念,而,逃避,或抗拒,現實的。

    我也曾在那棟建築裡,穿梭過。上課下課,進圖書室找書,見老教授穿過迴廊,看明星老師在斑駁廳堂裡熠熠生輝,當然,還有美麗的女學生蝴蝶一般,掀起古墓的煙塵。我懂「鬼雨書院」的遙遙聯想。

    在喧囂的塵世裡,書院,的確是一種隔絕。攔阻了現實的侵擾,留住了歷史積累的份量。

    書院當然也是隱喻,隱喻了知識的某種超脫現實的存在意義。我們耽溺於知識,耽溺於書本,是深信,浮躁的現實,總會由於知識的沉澱,漸漸浮現出真正的價值。

    但如果不會呢?又如果,沉澱出的真正的價值,反而是必須超脫出書本之外呢?這個有點形而上的反思,蒲松齡在長年科舉不第的困境中,顯然不是沒有反省過的!

    他寫了一個短篇,〈書癡〉。書癡,真是癡。

    彭城人,郎玉柱。父親曾官至太守。清廉。官俸從來不置產,只買書,「積書盈屋」。到了玉柱,「尤癡;家苦貧,無物不鬻,惟父藏書,一卷不忍置。」什麼都可以典當,書,不可以!他父親曾經手書〈勸學篇〉,玉柱小心呵護,有事沒事便誦讀。他讀書,並非要期望什麼名利。純粹是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非為干祿,實信書中真有金粟。」

    一晃,已二十多歲了,仍單身,問他,他就回答書中自有顏如玉之類的。他迂腐到什麼程度呢?真是有病。

    每次賓客親人來,他也不懂應對之道,「不問溫涼,三數語後,則誦聲大作,客梭巡自去。」夠迂腐書生吧!不會跟人家哈拉,聊著聊著,就又跟人朗誦起他讀過的書,搞得賓客愈發坐不住。

    你說他讀書多嘛!去赴試,偏偏又都不中!

    某日,正展卷讀書,突起風,把書卷捲去,他趕忙起身急追,不小心,「踏地陷足。探之,穴有腐草;掘之,乃古人窖粟,朽敗已成糞土。雖不可食,而益信千鍾之說不妄,讀益力。」好玩吧,這書生!

    古代士農工商,士的社會地位最高。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裡,接連用幾個典故,都是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延伸。

    再某日,他登梯找書(因為書堆到屋梁一般高了),「於亂卷中得金輦徑尺,(輦是人力拉抬的車,這大約一尺大小的金輦,算當時的模型車吧!)大喜,以為金屋之驗。出以世人,則鍍金而非真金。」他失望之餘,不免抱怨古人說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之類的,都是誆人!

    可是,說來有趣,沒多久,一位與他父親同年考中科舉的朋友,當上觀察這官職,愛好佛學,有人勸郎生,把金輦改成佛龕送給這長輩。長輩一開心,便「贈金三百,馬二匹。」郎生大喜,一改之前的抱怨,認定果然金屋、車馬都真有那回事啊!

    歲月如梭,很快的,郎生三十了。親朋勸他娶妻,他總說:「書中自有顏如玉」何必憂心沒有妻子呢?這樣,又過去二三年。

    當時民間盛傳,天上的織女私自下凡了。於是,不時有朋友調侃他,織女下凡是來找你的哦!他知是戲弄,不以為忤。某夜,他在讀《漢書》。讀到第八卷時,咦,怎麼書頁中夾著一個紗翦美人(像現在的貼紙美女圖)?書呆子又來了,莫非「書中顏如玉,其以應之耶?」但想想,也覺得可笑吧!於是有些悵然。

    他仔細查看這紗翦美人,栩栩如生。翻過來,背面上竟有細字「織女」!他嚇一跳。(不知誰在惡作劇!)以後便每天放在書上,有事沒事,拿來看看。有天,他正在觀看這紗翦美女時,這美女突然折腰起,坐卷上微笑。見鬼了!他嚇得跪拜在書桌下。起來,偷偷再看(是不是自己剛剛眼花了!),「已盈尺矣。」哇!變大了。他更怕,倒下,再拜。

    這回,他看到那美女走下書桌,「下几婷婷,宛然絕代之姝。」(我靠!怎麼出來的都是美女!)他問,妳是哪個神?女笑,「妾顏氏,字如玉,君固相知已久。日垂青盼,脫不一至,恐千載下無復有篤信古人者。」我是顏如玉啊!你不是很想我嗎?我再不出現,恐怕以後天下人再也不信古人之言啦!

    郎生當然大喜若狂。然後呢?

    你說呢?孤男寡女,男的三十啷鐺,處男一枚,好不容易,看到絕代佳人,他想幹嘛!女的,大老遠從銀河系來地球,身為一個「一年一期一會」的織女,她能不飢渴嗎?她不想幹嘛嗎?不想,她留在銀河系,等牛郎就好,不是嗎?

    果然,「郎喜,遂與寢處。」但,「然枕席間親愛倍至,而不知為人。」這段文言,字義不深,你應該會懂。但字面後的意義,你未必懂。什麼叫「親愛倍至」?什麼又是「而不知為人」?這就是國中生的健康教育課了。這段話我懂。

    我當年就因為健康教育老師,教到那第十三章時,叫我們回家問爸媽。那年頭,老爸老媽,白天拚經濟,晚上累到不成人樣,我哪敢問爸媽啊!害我,一直拖到不惑之齡,才帶著疑惑,嫁給,噢不,娶到我老婆!

    郎生,當然開心,天上掉下來絕代佳人。上了床,想必摟摟抱抱,又親又舔的。但,他真不知道「為人之道」!不是知書達禮的為人之道,而是,讓女人開心的「為男人之道」!

    但,這裡的伏筆是,蒲松齡並沒告訴讀者,那這位美女呢?她的反應呢?沒有。這叫伏筆嘛!有了美女,郎生還是日夜讀書,只是有了伴,每次讀書,便要美女坐在一旁。美女勸他,不要用「讀」的。他不聽。美女說,「君所以不能騰達者,徒以讀耳,試觀春秋榜上,讀如君者幾人?若不聽,妾行去矣。」你這書呆子,之所以不能飛黃騰達,就因為只是在「讀」書,而不懂活用。你看看每年高中的榜單上,有哪幾個像你這樣?你再不改進,我要走了。

    郎生當然跟所有男人一樣啦,太座一念,就好啦好啦,聽命一陣子。一陣子後,故態復萌。於是,幾次之後,美女真的消失了。太座在,嫌嘮叨。太座不在呢,「神志若失,跪而禱之,殊無影蹤。」郎生慌了。郎生靈機一動,找出《漢書》,在發現美女的那一頁,果真,看到紗翦美女。他再三懇請,美女才姍姍來遲。警告他,再犯,就永遠說再見。郎生當然發誓。

    美女便教郎生,下棋,玩樗蒲(一種跟棋類似的消遣遊戲),但郎生還是趁美女不注意之際,偷偷讀書。終於,還是不小心被發現。美女氣得再度消失。郎生再度從《漢書》裡找回她。再次發重誓,「矢不復讀」。這回,美女馴夫有術了。她要求,三天之內,下棋不能贏我,我就走。郎生畢竟不笨。第三天,竟贏了美女。女乃喜。「授以絃索,(彈琴)限五日工一曲」,不然,就走。

    這招厲害。彈琴,要眼手協調並用。郎生一旦專注,根本無暇他顧。「久之,隨指應節,(指頭跟著節拍)不覺鼓舞。(越彈越嗨了)。」美女又鼓勵他多出門,現在的郎生是下棋高手,又可以彈琴,因而「由此倜儻之名暴著。」成為名士啦,郎生。

    某夜,郎生問美女,「凡人男女同居則生子;今與卿居久,何不然也?」笨蛋,現在才來問!人家美女等很久啦!女笑曰(我猜是帶著邪邪的笑意),「君日讀書,妾固謂無益。今卽夫婦一章,尚未了悟,枕席二字有功夫。」郎驚問:「何功夫?」我就告訴你這書呆子啦,整日讀死書。連健康教育第十三章,夫婦章,男女生殖篇,都不懂。床上,是講究功夫的!什麼功夫?

    美女,「笑不言。」過一會,(顯然是拉腦公上了床,脫了衣),「潛迎就之。郎樂極,曰:我不意夫婦之樂,有不可言傳者。」文言文,字句精簡,未必沒有其精彩處。看這「潛迎就之」四個字,多巧!

    潛,可以解釋成,潛下水,床上哪有水?笨哪!隱喻嘛!當然是,潛在下半身,潛在被窩裡。迎就之,可以連在一起理解。迎什麼呢?廢話,當然是迎接腦公的那個東西啊!用什麼迎呢?欸,這也要問,你真的要去找一部A片看看了!日本的,美國的,皆可。反正,就是美女教這書呆子,上了一堂男女親密關係的最終達陣課!郎生,爽呆了。

    過了八九個月,美女生了男孩。好景不常。畢竟,美女來歷是有問題。她跟郎生說,她該走了,不然會替郎家惹禍。郎生不捨,美女亦為小寶寶不捨。她要求,郎生要散盡藏書。但郎生不肯。美女感嘆,這是宿命啊!遂不強求。

    由於,美女來歷不明,又豔冠群芳。聲名遠播。終於傳到邑宰史公的耳裡。他動用權力,要一睹美女風姿。美女躲藏不見。史公一怒,收押了郎生。並派人到郎家搜捕。差役到了郎家,見滿屋藏書,多不勝搜,乾脆一把火燒了。(千古鐵律,書在不識貨的人眼裡,不啻廢紙!)

    郎生獲釋(畢竟沒犯罪啊!),非常氣憤。日夜苦讀。隔年,考中進士。他晝夜祈禱美女保祐,讓他回故鄉當官,報仇雪恨。後果然當了閩省巡撫。他蒐羅史公的惡行,抄其家。

    案子結束。他無心當官。自行彈劾自己的錯(公報私仇),回歸故里。

    這故事,重點在讀書,讀活書,還是讀死書。讀萬卷書,若不行萬里路,還是死知識。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也是這道理。、美女從天而降,教這笨書生的,不就是人倫日常的智慧嗎?這些,不懂,讀書何用?

    蒲松齡寫這故事,多少是在發抒他心中的不平吧!書要活讀,活用,堆在那,不啻一堆廢紙。我們愛書的人,應該要懂這死知識與活智慧的差別。

    下次,你太座要你清一清書房堆積如山的藏書時,你若不爽,趕緊讀這篇〈書癡〉!你會知道,太座永遠是對的!

    太座就是那銀河系來的織女,要你清除死知識,回到人間,學習活智慧!懂嗎?死書呆子!把書整理整理,賣給二手書店,請太座吃喝一頓,順便相互切磋一下,「枕席二字有功夫」的功夫吧!這可是活知識啊!

 

延伸閱讀-

亂彈聊齋之十一

亂彈聊齋之十二

亂彈聊齋之十三

亂彈聊齋之十四

亂彈聊齋之十五

亂彈聊齋之十六

 

作者為知名作家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