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台灣藝術品交易0%稅率的必要?

  「如果只花新台幣2千萬元新台幣的代價,可以買到台灣藝術市場免稅的宣傳,簡直太便宜了,我們為什麼不做!?」

  「亞洲藝術板塊位移,台灣確定有機會,但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典藏舉辦第一場「亞洲藝術版塊位移台灣的機會與挑戰座談會」。與會人士,提供建言,一致認為,「免稅的策略,最容易發揮效果。我們財稅單位,一年從藝術徵收到的金額,不到新台幣2千萬元。

  與會專家更直言指出,為了搶救台灣前輩藝術家有行無市的停滯現況,倘若透過政府「交易零稅率」的政策宣告,可以為目前困境解套,一來降低買進者成本,收優惠之誘因。更重要的,意味著政府「點火」的立場,在爬梳台灣前輩藝術家學術重要性的同時,也重視藝術資本市場的活絡性,一舉兩得。

  「亞洲藝術板塊位移討論會」於12日在北師美術館舉行,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新時代畫廊負責人張銀鏘、藝術顧問暨策展人謝素貞,以及將來銀行籌備處執行長劉奕成等人,出席會議,共同針對當今台灣藝術產業與生態作建言。大家都同意,經過反送中連續的抗爭活動後,香港,已不再是「一國兩治「下「獨立自主」的香港,而是,「中國的香港」。

  在過去,香港耀人的優勢:信任的司法基礎、自由資金流向,以及免稅賦的天堂,加上,四通八達、完整整輸運配套之下,香港成為包括國際資本市場接頭的勝地,也就是面向中國以及全世界的亞洲最鼎盛藝術交易天堂。與會人士同聲指出,香港過去的獨特地位,絕非台灣或任何國家可以直接複製的,但近幾年的視覺藝術交易走向,有識之士,早已預言到頂、反轉的訊息,隨著中國落實香港回歸大灣區的心態加劇,大筆資金明顯外流,港幣滙兌美元的動作加大,香港的未來,必然蒙上陰影。

 環顧亞洲臨近國家,上海受審查制度與稅制威脅,日本、韓國鎖國的民族性,不利發展,而新加坡空有政府效能,美術與創意發展,有如水泥地鋪薄泥,長不出肥沃藝術枝芽。反觀台灣,名列前矛的收藏歷史、藝術交易市場的經驗與厚度,對國際嶄新訊息的接受程度,都成為最吸引國際畫廊目光所在,也是國際拍賣公司密集進出台灣的關鍵理由。

  但是如果要讓台灣成為一個具優勢的交易平台,對於參加台灣國際藝博會,或到台灣經營畫廊,還是有不同的成本的思考。包括稅率、物價、進出入海關與運輸的繁複度。以進口關稅來說,台灣算是先進。放眼全球,為了抉植藝術發展,許多國家均採「零關稅」,美國、加拿大、紐西蘭、韓國、白俄羅斯、香港、台灣等,但英國、日本、台灣,卻在零關稅下,外加5%的VAT (加值型營業稅)。反觀中國大陸,也從原來12%的關稅,2012年到2016年,下調為6%,目前是3%,但維持17%進口增值稅,兩相加總高達20%。大陸拍賣公司有苦難言,只好靠著境外拍品零稅率,來穩住競爭態勢。

  台灣所謂的一級藝術市場,含畫廊與藝博會,目前最大稅賦是5%的VAT,境外作品入台,必先扣繳5%的VAT,若未成交,再辦退稅,但這個漏洞之下,所有的交易都被拉出境外,以迴避這5%的VAT,所以,政府根本扣不到稅。

雖然這5%,其實也不是很沈重,但心理感覺與影響比較直接。(僅次於美國4%的低稅負,瑞士6%、新加坡7%、英國10%、法國11%、義大利20%,大陸達20%)。但香港是0%,百業齊興,尤其坐享國際宣傳的絕對效果。

  新加坡在爭取「藝術免稅島」下,藝術品已比照香港調整為0%,擺足搶求亞洲藝術交易中心的架勢,尤其,挺身支持國際藝博集團,明年十月,「Art Singapore 」隆重上路,是政府與外資的聯手出擊。

  「既然新加坡可以這麼做,台灣為什麼不也比照?!」與會人士,無不感到納悶。以2019年元月舉行的「台北當代藝博會」為例,南港會展中心大爆滿,國際畫廊各個眉開眼笑,但實際成交統計,卻是零星。這個運作經驗,內行人大家心照不宣,因為政府根本扣不到稅。

  「既然扣不到稅,不如乾脆也仿照香港歸零,作為替代或分流香港藝術交易重鎭的優勢。」與會人士,良心作建議。而對於台灣稅制的進一步檢討,以爭取亞洲藝術中心的優勢,成為該座談會的全體共識。

  另外,台灣前輩、中壯輩藝術市場,在8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的狂潮過後,處在嚴重停滯狀態。許多早期收藏本土藝術家作品者,長年滿手抱,動彈不得,不像收藏華人藝術家作品,可以隨時作調整,脫手變現金,持續轉作其他收藏。

有操作資本巿場經驗的人都知道,有行無市,比低價交易,更可怕,因為低價,雖然不是藏家樂見,但至少還可以流通,但倘若淪於行無市、完全停滯現象,就是所謂「住套房」,欲哭無淚。

  這個現象,已經持續了20年,已經到了需要政府協助解套的地步。台灣藝術家,曾經是台灣人胼手胝足的驕傲,我們沒有棄守不顧的道理。如果,台灣人不愛台灣藝術家,靠誰來愛!?

昨天的座談會,大家期待政府帶頭點火,並朝向4個層次作籲求:

1、持續、擴大台灣美術史的田野調查、論述出版與展覽。目前文化部與顏娟英教授已分頭進行,但還可以擴大規模。

2、由公立美術館帶頭購藏台灣前輩藝術家重要作品,以上市公司買回庫藏股概念進行。

3、釋放稅賦利多,讓台灣前輩與中壯輩藝術家交易,享受「完全免稅」優惠。

4、強化公立美術館捐贈管道。

  台灣長久以來,當為了防止投機份子,假捐贈真逃稅,把捐贈管道整個堵死,對收藏重鎮的台灣,非常不合邏輯。政府防弊固然重要,但不能因為懷疑捐贈者的逃稅動機,而把整個管道,完全負面解讀,封死生機。

  反觀國際重要美術館,無不靠民間捐贈豐富、成就館藏。台灣公立美術館每年的購藏預算非常有限(少超過新台幣3千萬元),如果可以開啓更彈性的捐贈管道,讓民間收藏家,有機會參與政府的文化建設與推廣大業,想必更佳。健全的鑑價機制、合理的稅賦折抵,簡單明瞭的行政手續,讓一向藏富於民的台灣收藏界,有機會作出具體而可觀的回餵成果。

  以台灣最富盛名的淸翫雅集來說,第一代收藏精英,面臨凋零、或者面對思考財產處理的年紀。也許政府一個善意的小動作,會激發藏家,「藝術帶乾走」或「成功不必在我」的長者智慧,為公立美術館換取可觀的實質捐贈收益。收藏家在年輕時,喜歡征戰天下,挑精選良,年齡一大,就像思考女兒歸宿一樣,希望她們找到安適永恒的家,公立美術館會是好婆家的最大公約數。不是因為咀咒香港的處境與未來,但在目前國際政經大潮下,過去人見人羨的香港,已經成為「中國人的香港」。

  面對這個定局,我們除了精神上,持續聲援香港民主、自由、法制、信任的抗爭活動外,是否也回頭檢視與成就一下自己。

久旱苦雨,淒風中蹲冷灶的台灣本土藝術市場,已經超過20年了,台灣藝術界豈可再錯失這個天載難逢的翻身良機!?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