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聯手出擊!谷公館、卓納畫廊合辦展

  在全球化大者恆大的藝術生態中,台灣畫廊如何以小搏大?!「谷公館」主人谷浩宇,最近以「聯合」策略,成功把藝術家,推向國際。

  香港「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舉辦群展《歌唱帶電的身體》開幕,位在香港H Queen 大樓的「卓納畫廊」香港空間,由總監許宇(Leo Xu)擔任策展人,於7月11日推出《歌唱帶電的身體》聯展,參展藝術家包括aaajiao、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Philip-Lorca diCorcia)、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簡翊洪、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韋嘉和麗莎·約斯卡瓦吉(Lisa Yuskavage)的作品。其中,簡翊洪與韋嘉是台灣「谷公館」畫廊代理的藝術家。

  據了解,該展覽標題,係許宇取自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詩集《草葉集》(Leaves of Grass, 1855)中狂熱與精妙的詩作《我歌唱那帶電的身體》(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展覽作品中,橫跨多種媒介,它們同惠特曼的詩篇一樣,歌頌著身體與慾望,又展示了其中的複雜性,更進一步探索了在虛構和疏離的數字世界中,當代身體與身份的議題。

  然而,國際知名藝術家雲集的群展中,赫然發現台灣「谷公館」代表藝術家簡翊洪與韋嘉入列,原來,這是「谷公館」主人谷浩宇發揮影響力,很智慧搭上國際畫廊的群展列車,悄然塞進他旗下藝術家。

  谷浩宇對於這樣的安排,帶有幾分得意。他指出,這次「谷公館」的兩位藝術家能和「卓納畫廊」與許宇合作,深具意義。

  首先,這個展覽代表了新時代年輕畫廊的新思維與面貌。

  谷浩宇與許宇都是藝術產業界年輕世代,雙方的基本默契與共識是:展覽不僅僅是商業策略上的交易行為,也是文化藝術上的價值信仰。

  谷浩宇解釋,西方一流畫廊來到亞洲,很重要的企圖心,是要展現高度。所謂高度,不只是營業額,還有對社會文化的長久影響。

  谷浩宇說,他和許宇是舊識,2008年他開始經營「谷公館」時,就對「Leo Xu Projects」很有好感,2015年春天第一次合作,4年後的現在,再度合作。 動機是互相把對方的藝術家,引進到自己熟悉的地盤上,分享資源,互塾高度,也互蒙其利。

  這回,兩位藝術家韋嘉和簡翊洪加入「卓納畫廊」香港空間的群展,靠著是彼此的信任默契,之外,還有他對簡翊洪、韋嘉的作品深度的十足自信,才能在眾星雲集中,擠得進群展團隊,這是件可喜可賀的事。

  韋嘉,目前,是川美版畫系副主任,展覽經驗豐富,在年輕藝術界,具有影響力;簡翊洪則代表台灣藝術新秀,作品面貌清新,真情流露,甚受喜愛。

  今年恰逢石墻運動50週年,谷浩宇強調,在90年代他上高中時,石墻運動是認識台灣社會與全球社會連接的啓蒙。所謂展覽與社會,是「心臟」和「血液」的關係,因為不斷流動,串接過去與現在。當年的石牆運動,喚起亞洲對身體思考,所以他看這個展覽非常的感動。

  如今的年輕一代藝術家,對身體很有自信,而身體恰恰代表了對自己的意識。石墻運動是對自己意識的探索,網絡時代也是尋找人們自己的意識,這種意識非常重要。這也正是許宇策劃該展覽的思考所在。

  親自飛抵香港,參加《我歌唱那帶電的身體》的展覽開幕,谷浩宇深受感動,他表示,他和許宇算是比較年輕的畫廊人,而且前幾天,他們還和更年輕的印尼雅加達「ROH Project畫廊」主Laksamana 「Junior」 Tirtadji一起來看展。新生代的崛起,而且後浪不斷推前浪,相知相惜,攜手努力,彼此壯大,這個現象,十分令人雀躍。

  台灣畫廊界素來以「小而美」取勝,在迎接國際化的大浪潮中,經營環境丕變,小不再是美,「以小搏大」,或「以小靠大」,都是求生存與發展的必要之舉。今天,「谷公館」加入國際「卓納畫廊」群展的作法,正是「以小搏大」,或「以小靠大」的聰明之舉,值得作為畫廊業界參考。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