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下午李訓維心理師在季風帶書店所辦的第一場《邊緣人格》分享會,是我人生一個非常特別的體驗。
我的出版生涯裡,少說舉辦或參加過五六百場的出版分享會,通常是作者先講個40~50分鐘,接下來開放提問,萬一沒人提問,看狀況,講者再談10分鐘,然後開始簽書會。
但是這次完全推翻了過去的經驗。小小的書店裡擠滿了人,最後一排是貼著玻璃門站著,這裡有患者夥伴,有陪伴的親友,有喜歡探索心理的讀者。
李訓維的開場,大概只有五分鐘,接下來是一個接一個不間斷的提問,讀者與講者互動之熱切,如果沒有時間限制,我覺得那彷彿可以天長地久的談下去。
我看著李訓維心理師那樣不疾不徐的溫柔地回覆每一個問題,甚或在談著這也許有人認為太過敏感的話題時,現場的氣氛凝聚的不是哀傷,而是理解的淚水與笑聲。
出版的面相有許多,我之所以特別關切這樣的話題,當然也暴露了我心理素質裡,有對這些敏感心靈無法言說的吸引。
而更讓我好奇的是,天哪,李訓維,你是怎麼變成今天的自己?你是如何能夠在與病友對談間,彷彿與他們融為一體的那樣深刻的理解?並讓他們擁抱你?
而後,我便想到近日出版的另外一本書:阿布的《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
這本書寫的正是一個醫學系學生,在走向專科醫師前,那一段實習醫師的路程。從一個只是從課本上得到醫學知識的年輕人,開始要真正的面對他人的生命做出第一個判斷,第一次縫合、第一次急救、扎下第一根針、第一次面對死亡的臉孔、第一次在協助會談到一半,患者突然口噴鮮血必須立刻插管⋯⋯
我在想,不管是李訓維心理師,或是身為精神科醫師的阿布,他們曾經走過多少個夜晚的掙扎,才能一次又一次堅強起自己,因為醫者的初心,而能夠再次起身去面對我們一般人可能碰到一次就受不了的現場?
「我覺得醫學是半神性跟半科學的結合體。」在某次採訪中,阿布這樣說著。
在醫學的科學前謙卑、在生命的面前謙卑。
我想謝謝這些醫者,謝謝他們柔軟了我們最最脆弱的那一刻。
最後,讓我引一段阿布在新版《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的序言於下。這本書應該讓所有想踏上醫學路的孩子,或是對生命有熱切關注的人看到,謝謝。
〈序言〉
或許我也走在形塑我自己的那條路上。即使我的行醫之路大概不會再有那些鮮血四濺、生死懸於一線的急診室或開刀房場景了(希望不會),精神疾患也鮮少出現如內、外科疾病那樣奇蹟般的好轉,並就此完全治癒;大多數的時候,精神科醫師角色與其說是治療者,還不如說更像一個陪伴者,讓每個人在各自的路上,受苦多少能夠減輕一點。然而我還是在漫長的陪伴中,偶爾會獲得不亞於治癒病人的成就感。那或許是拒學的國中生開始跟班上同學一起煮火鍋的時刻;外人面前從不說話的小女生終於能開口和同學說話的時刻;或者頻繁自殺的青少女說自己最近已不再割腕的時刻。那些時刻如微小的繁星一樣點亮了治療室,好像遠處真的有一條銀河,只要努力伸出手,幾乎就能觸及。
那些都是肉眼看不見,且無法被抽血檢查的數值所定義的事,但我知道:即使很微小,但它們存在。——阿布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