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資深記者謝維倩分析報導】全球再生能源的產量過去十年不斷增長,這一切有賴於中國對風能和太陽能的開發,低碳經濟的轉型才有機會發展。 美國與澳大利亞試圖封殺華為,實際上證明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並成為一個極具競爭力的工業強國深感焦慮。他們認為現有商業模式乃至國家安全都構成了威脅。
但任何事物好與壞兩面都有,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為全世界帶來了巨大收益,中國的風能和太陽能企業創立之初的目的,是利用歐洲對可再生能源的慷慨補貼。
由於中國企業大規模生產渦輪機和電池板的結果,使得太陽能和風能目前不需要任何補貼就能與其他形式的能源競爭。 過去十年風力發電成本下降了69%,而太陽能發電成本下降了88%,這兩項技術中國是世界的領導者。
在先進電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方面,中國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還是全世界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國,約佔全球產能的60%。 2018年中國企業安裝的民用核電站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目前共有300萬輛電動汽車行駛在全球的道路上,其中大多數都在中國,中國佔去年電動汽車總銷量的56%。 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工業強國。
對於一個石油日進口量已增至900萬桶的國家而言,發展可再生能源也能對國家安全做出貢獻。 中東地區和委內瑞拉動蕩不安,中國在石油進口有著大量需求,依賴這些國家是極其危險的。 本土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可能成為解決該問題的辦法。
西方企業或政府未能跟上中國的腳步,加深了與中國之間的矛盾。 解決這種矛盾的方法是,他們想限制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和其他能源領域(從電網技術到核電站)發展中的作用。
美國智庫布魯斯金學會發表的一篇論文提出了不同看法,主張雙方進行新層面上的接觸。 目前中國正努力對其一項笨拙的補貼制度進行改革(這項制度導致風能和太陽能的生產過剩),並努力提高其產品的效率和技術,這些努力為海外企業提供了機會。
布魯斯金學會認為將中國與外國的技能、技術和產能結合起來,可能有助於實現向低碳能源轉型,但如果我們進入一個新的保護主義時代,這將難以實現。 上述觀點的論述非常有說服力,但忽略了核心的政治因素。世界經濟重心東移,歐美國家落在了後面,對於那些希望避免遭受損失的國家而言,中國顯然是防範的目標,因為中國擁有實力又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