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俄羅斯潛艇火災14人死:細數潛艇災變 探討難救援之原因

7月2日一艘屬於俄羅斯北方艦隊的「核子動力潛艇」,在北莫爾斯克(Severomorsk)附近水域發生火災,至少造成14名人員死亡。


圖說:潛艇看似威風凜凜,但實際上運作時,艇員無時無刻不冒生命危險。圖片非當事潛艇。

普丁總統(Vladimir Putin)隨後在國防部長陪同下,召開記者會,更正出事的不是軍用潛艇,而是科學研究用的「深海潛水器」,於巴倫支海(Barents Sea)海底(該海平均深度230公尺),發生火災,控制火勢後,濃煙與有毒氣體,仍造成14人死亡,但該艇還有足夠操作返航的人力。

普丁總統稱這是「嚴重損失」,根據外媒報導,死亡的14人有7人是軍官(具一級艦長資格),另有2人曾獲頒「俄羅斯聯邦英雄」獎章(Hero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這可是俄羅斯公民可以獲得最高級別的榮譽頭銜!

一般所謂「深海淺水器」(submersible)指體積較小,續航力與自持力(食物、氧氣攜帶量)有限,作業時必須依靠船舶或母潛艇(submarine)支援,通常只能搭載一兩人,例如知名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Francis Cameron)探索1.1萬米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的深海挑戰者號(Deepsea Challenger)。

但這次出事的潛艇,搭載人員明顯超過14人,故應並非常見的小型深海潛水器,根據外媒研判,最有可能的是Project 210(AS-12 Losharik)核動力深海潛艇。

該艇長度約70公尺,排水量2000噸,可搭載25人,作業深度「6000公尺」遠超過一般潛艇。但由於其為深潛特化的設計,內部空間狹小,雖有核動力引擎,但作業時一般還是要靠母艇支援。該艇據報已經被拖回母港,正在調查出事原因中。附近海域沒有偵測到核洩漏。


圖說:疑似遭遇意外的Project 210深海核動力潛艇。圖片翻拍自Youtube。

潛艇事故往往死傷慘重難救援

潛艇一旦發生事故,往往全員覆沒少有生還者,二次大戰後,潛艇的設計已經比較成熟,結構也比較粗壯,部分還擁有核動力,但仍有不少死傷慘重的災難如下:

1、1963年,美國SSN-593「長尾鯊號」(USS Thresher),因艇內管線破裂導致大量進水,在大西洋沈沒,129人死亡,這是死亡人數最多的潛艇事故。


圖說:長尾鯊號事故,是迄今為止死亡人數最多的潛艇事故。

2、1968年,前蘇聯K-129號潛艇,不明原因在太平洋爆炸沈沒,83人罹難。

3、1968年,美國SSN-589「天蠍號」(USS Scorpion),疑似因為艇內魚雷爆炸在大西洋沈沒,99人死亡。

4、1968年以色列海軍「達喀爾號」(INS Dakar)潛艇不明原因在地中海沈沒,損失69人。

5、2000年,俄羅斯K-141「庫斯科號」(Kursk)潛艇,因為艇內魚雷爆炸沈沒,95人當場死亡,23人倖存,但在耗盡氧氣後,等不到救援罹難,共118人。

影片:庫斯科號潛艇事件被拍成電影。

6、200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361號潛艇(035型),在東海訓連時,因為操作失誤,以柴油引擎替電池充電時,未將進氣筏打開,致使艇內氧氣瞬間耗盡,70名艇員全部喪生。

7、2008年,俄羅斯K-152海豹號潛艇,在日本海試航時,發生艇內有害氣體外洩事故,造成20人死亡21人受傷。

8、2013年,印度海軍基洛級潛艇(Kilo class)辛杜拉克沙克號潛艇(INS Sindhurakshak),在港口進行艇艏發射管的俄製「俱樂部」(Club)反艦飛彈裝填作業時,不慎讓射控系統電線短路,一枚飛彈射出擊中碼頭,一枚在發射管內引爆,致使艇艏部被炸開,並引發大火與進水,最終導致潛艇沉沒。18人死亡。

 
圖片:飛彈在發射管內引爆,引發大火與進水的印度辛杜拉克沙克號潛艇。

8、2017年,阿根廷海軍潛水艇「聖胡安號」(ARA San Juan),因不明原因在大西洋沈沒,44人罹難。


圖說:原本指出失蹤的聖胡安號,找到時也只剩下一堆成碎片的殘骸。

為什麼潛艇事故這麼難救

由前述重大潛艇災難,可以發現出事的軍用潛艇中,很大一部分是其攜帶的武器在潛艇內爆炸,所造成的事故,由於武器的破壞力,往往直接炸開艇殼,讓潛艇進水沈沒。

還有就是艇員的操作失誤,或潛艇設計瑕疵。潛艇作業的大海,有「內太空」之稱,其環境與適合人類生存的淺水與陸地,大不相同,一旦有嚴重的操作失誤,或潛艇設計有問題,出事時往往瞬間就變成重大災變。

海中的環境與一般人想像不同,海底也有起伏的山脈,如果在陌生海域航行,潛艇有可能「撞山」(如2005年美國舊金山號(SSN 711)在高速航行(20節),撞上一座太平洋海底山脈,嚴重受損),運氣不好就沈沒了,前述的以色列潛艇事故,就懷疑是撞到海底山脈。


圖片:在海底撞山的舊金山號潛艇,幸好結構未受損,仍能返回關島基地。

此外,由於海水溫度、鹽度變化而使浮力降低,也很危險!例如在深潛時,突然遇到海水密度急遽變化的「深海斷崖」情況,潛艇浮力大減,急速下沈(掉深),一旦掉深時來不及反應,或掉深速度太快,超過潛艇殼與內部管力的耐壓深度,就可能發生危險。

這些危險當然與水壓有絕對關係,海水每增加10公尺深度,就增加1大氣壓,故一旦潛艇掉深或失事往下沈(例如失去動力),超過艇殼耐壓深度,整艘潛艇就會被水壓壓毀,通常如同氣球爆破般變成碎片。

就算潛艇「幸運的」沈到海底,海水不夠深沒讓潛艇被壓毀,潛艇內部倖存人員,也馬上開始面臨氧氣消耗的問題,必須在一定時間內脫困的情況!

這時可分為自主脫困法與救援脫困,自主脫困指潛艇有逃生艙,存活艇員集中於逃生艙後,脫離受困淺挺,但這必須潛艇有該項配備(多數沒有),以及潛艇在海床的姿態正確,逃生艙相關發射裝置未受損等。

另有一種方式,為讓人員換潛水裝,並在救生浮繩標示的位置減壓,慢慢浮上海面,此法理論脫險深度約180公尺,實際成功脫險案例在60公尺。

而救援脫困法,則是首先必須出動大量機、艦,偵測到失事潛艇位置,這點就非常困難,因為潛艇如靜靜的躺在海床上,沒有引擎、螺懸槳發出的噪音,聲納探測非常困難,必須輔以海底掃描等方式,除非概略知道出事位置,否則如同大海撈針。

發現目標潛艇後,出動救援潛艇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與失事潛艇的對接,均衡壓力,才能施救,而救援潛艇還需要救援母船的支援(例如將人員送進減壓艙),才能完善整個任務。

圖說:美國海軍的救援潛艇DSRV與潛艇對接測試。

 

特約撰稿: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