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陳室長/韓國瑜現象,重寫了什麼?

陳室長/韓國瑜現象,重寫了什麼?

如果您對政治關心,對社會文化持續關注,對總統大選關切,不妨看看我寫的韓國瑜現象,它重寫了七種既定印象。

第一、同溫定義改變:

臉書其實是最大同溫層的平台,許多人的臉書朋友圈,並沒有開放給其他人參與,朋友是同溫的群體,同溫是同一種溫度,同一種生活節奏(tempo),不同溫代表溫度有高低之差,不同溫象徵生活節奏的快慢。

韓國瑜現象重寫了臉書的同溫概念,韓粉本身同溫,卻有真假之分,多少人以韓粉之名讓各種不同溫度的人侵犯彼此的場域,同溫變成一種言論上的瘟疫,奪走了同溫裡最感人的核心元素。

韓國瑜陣營一直談愛與包容,說的正是同溫層裡的語言與非語言,愛與包容變成選戰裡的訴求,但至少從現在的各種政治紛擾與選舉防衛語言來看,韓陣營同溫的核心並不像愛與包容,比較像是選舉總部標語,同溫的感動,只在造勢場合,同溫的衝動,正在破繭刺激其他同溫,讓同溫的場域變成不同溫的戰場。

第二、庶民用途不斷擴張:

從庶民經濟到庶民兵法,庶民是來自政治還是源於經濟,甚或是用於兵法。

庶民在台灣政壇裡是一個熱名詞,也是選舉裡常拿來對照權貴使用的二元概念,使用庶民這個詞,隱含另一個極端名詞—權貴。

韓陣營以庶民總統形容韓國瑜的形象,在國民黨初選競逐裡,讓人聯想的,就是他最早提出的五點聲明中的第四點,暗喻國民黨權貴的實質存在。

『長久以來政治權貴熱衷於密室協商,已經離人民越來越遙遠了,台灣的政治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希望黨內高層都能夠體察民意,關注社會脈動,重視庶民經濟,勿忘世上苦人多。』

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在2009年擔任馬政府的行政院長時,就是發展「庶民經濟」(積極落實庶民經濟),面對韓國瑜的批評,應該無法認同。

吳敦義與韓國瑜2017年競逐國民黨主席,韓國瑜落選,吳敦義勝出,隔年韓國瑜捲土重來,韓陣營所提出的庶民概念,恐怕已經是一種庶民兵法,胡幼偉日前所著《韓國瑜的庶民兵法:韓流解碼》,也是用庶民兵法來描述,但庶民經濟與庶民兵法並不是相同的概念。

庶民兵法不是從經濟數據上看庶民這件事的發展指數,而是透過庶民的集結、發酵與組織,讓庶民變成一種凝聚力量,用人與勢來解釋數據,顛覆了經濟指數。

韓國瑜在高雄市長競選期間,提出了「貨出去,人進來,發大財」,韓勝選後,更把發財與賺錢這件事,變成執政行動綱領,有人說這是接地氣的庶民關懷,韓國瑜國黨初選的造勢場合,有一群攤販跟著他到處走透透,柯文哲曾說這種熱潮是『攤販經濟』,柯文哲還說,台北市要發展較長遠的經濟目標,韓國瑜那時的回應,直指這就是『庶民經濟』,由於台灣少見庶民經濟指標等數據,GDP也無法反應庶民經濟,韓國瑜如果堅持吳敦義的庶民經濟訴求是對的,如果真的贏得國黨初選,必須持續提出庶民經濟指標的主張,否則,外界真會認為,這就是攤販經濟,只是庶民兵法,也是少數人或支持者的經濟獲利,而非真的落實庶民經濟。(攤販經濟就是讓庶民有感的庶民經濟)

第三、口號的時代又來臨:

韓國瑜的口才好,再現口號風,成為新的流行語。

從一碗滷肉飯、一瓶礦泉水、北漂、到「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等口號,支持者琅琅上口。

韓國瑜知道自己的長處與語言感染力,口號創流行,繼續樂此不疲。

在美國演講時,20字口號出爐,「國防靠美國、科技靠日本、市場靠大陸、努力靠自己」。

馬英九邀請參加圓桌論壇,他提出「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征服宇宙」。

韓國每一次造勢都會出現新口號,例如凱道造勢時提出的「台灣安全、人民有錢」、「粉身碎骨」等詞。

花蓮造勢時提出了「國道六號打通南投和花蓮成為一日生活圈」。

雲林造勢時,他慷慨激昂地說,「拒絕一國兩制、熱愛中華民國、熱愛民主自由、堅持和平繁榮」。

不僅自己帶動口號,他還引用王世堅的名言,「台灣絕對不能實施一國兩制,台灣人民沒辦法接受,除非、除非、除非,OVER MY DEAD BODY(踏過我的屍體)」

韓國瑜現象,重寫早年國民黨執政時,領導者帶頭舉手喊口號的激情,這一喊凝聚味道回來了,似曾相識,那個團結一心的中華民國口號年代,而這一喊,也喊掉了年輕族群與中間選民。

喊口號是個舊文化,是個集體意識,反覆表達一個概念或者目標,讓記憶深刻或是強化認知,軍隊的士氣或行銷裡的宣傳意識,口號或標語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在多元社會裡,口號可以是流行,卻也多了另一個負面的內涵,而年輕人與中間選民,口號的氣氛無法融入他們的理性認知。

口號再現,並沒有再現的形式與內涵,這是韓國瑜現象的隱憂。

第四、藍營的族群又改變:

韓國瑜去年的高雄市長旋風席捲全台,這是藍營撿到槍的發威,半年後,這把槍顯然讓黨中央覺得一隻手握不住,還要另一隻手持著雙槍才能有安全感。

國民黨黨中央萬萬都沒想到,這兩把槍的族群完全都不同,硬要把他們都握在手中,只會擦槍走火,現在就看誰的火力比較強,初選即將到來,正準備丟槍專注一手時,最怕的恐怕是槍突然變成自走砲,讓藍營自家失火,救援不及。

藍營在這次的初選競逐的過程中,每一階段都是全新的電玩遊戲,原來就只是王朱的戰場,兩人電玩最後變成五人競逐,王朱只上場了幾個月,一位棄賽找另一賽局,一位等待玩家回心轉意,現在是韓郭在對決,一位是攤販王,一位是經濟神,藍營處在一個外界看不太懂的電玩戰局中,誰都想贏?沒到最後一局,勝負難分。

贏者才能代表國民黨與民進黨正面迎戰,藍營過去透過黨代表或全黨一心決定藍營少主的局面已經不復見,這是藍營選總統的框架重新啟動,韓國瑜現象是這個新框架產生的關鍵原因,卻也可能是藍營總統初選勝出後,新的複雜政治關係的重組,國民黨黨中央必須在初選結果後,統一步調與節奏,回到政黨政治裡的ABC,否則韓國瑜現象的政治後果,國民黨必須照單全收。

藍營的族群,在馬英九時代,已經從深藍國民黨化轉往淺藍國民黨化方向前進,馬英九的執政,對某些深藍者而言,顯得懦弱與無能,執政權轉移後,馬英九已經勢單力薄,雖然後來他聲勢漸長,也出書致歉政權轉移,馬英九坦承,「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他會更加柔軟、更有彈性地聆聽民眾心聲,願意用卸任後的時光努力贖罪。」

筆者認為韓流的興起,韓國瑜現象,影響了2.0馬英九的再起,馬英九所代表的藍營,沈寂在政壇,還願在民間,但韓國瑜現象所帶動的地方派系進場與兩岸關係,在藍營內部也觸動了漣漪,這是馬英九卸任不復參選觀察國政的焦點之一。

按照郭台銘的說法,馬英九覺得他已經是那顆升不起的太陽,拒絕了二次中興,郭台銘如果出線,我認為他不會是2.0的馬英九,因為他也不像馬英九,但他會是3.0的郭台銘,郭台銘在藍營是一個新的參與者,藍營的文化與舊有的力量,馬英九時代已經質變,當然,也已經量變了,韓國瑜現象若只是拉攏不滿馬英九時代國民黨的深藍族群,並不能代表藍營的力量,郭台銘不像馬英九,卻可以把馬英九既有路線發揮極致,超越馬英九,創造自己的3.0郭台銘。

第五、抹黑的自定義:

抹黑是一種選舉的伎倆,每一個人都深惡痛絕,但也是從政者的苦肉計,許多政治人物的悲情牌,都把抹黑當成最高權重操作。

韓國瑜現象,是不是有史以來,最多支持者不滿參選人遭到抹黑的社群發文現象,沒有統計數字無法對照,但的確在某些新聞報導或是參選人自己或支持者的陳述裡,抹黑無時不在身邊。

抹黑是可以自定義的,也就是被抹黑可以變成一個同仇敵愾的武器,這是一個被霸凌會凝聚人氣的社會,韓國瑜被抹黑這件事,在韓家兵法裡,有沒有被自定義或擴張定義,我們並不清楚,我們只是從韓國瑜新聞或社群流傳裡,看到了韓國瑜有相當多的悲情與攻擊,顯然目標都是朝向韓國瑜,名嘴的批評,當然也被放大成黑韓,黑韓用語最早是黑柯時流行的,那是容易說明立場的一種符號,黑韓與黑柯,嚴格來說就是抹黑,只是用一個較流行的用語,當然,現在也是一個政治裡的玩笑用語。

韓國瑜現象讓我們對黑韓這個名詞更深刻,黑韓的操作型定義是什麼?可受公評的事件評論,就是黑韓嗎?可不可以更精準一點,更暗黑的心態,才稱為黑韓,有關韓國瑜的人事物不是公眾能理解與認知時,它就會變成真相的羅生門一樣,有人不同意見批判就是抹黑,但真正的抹黑常是不具名暗地攻擊,如果是公開評論,也立論有其觀點,這還是抹黑嗎?

韓國瑜現象之五,讓抹黑檯面化,而非暗地黑心。

第六、發財的高調化:

真正發財的人,是很低調的,韓國瑜現象之六,讓媒體直接報導攤販經濟,在各地造勢場合裡攤販口袋飽飽,這就是韓國瑜發大財的實際應證。

發大財成為口號後,賺錢的高調化,從市長開始帶動了庶民語言,連外交都要改為發財外交,發大財在台灣的文化裡,是生意裡不特別強調的行銷目的,是文化活動裡裡最痛的一句話,更非教育子女價值觀上的幸福定義,把發大財高調化之後,錢成為施政上位,許多人並不認同。

郭台銘是台灣首富,應該才是讓民眾發大財可信之領導人,郭台銘談經濟不談發財,就害怕這個金錢符號,並不是集體認同的價值觀,但台灣即將面臨破產的經濟,卻真是要懂得經濟管理的人來解圍,而韓國瑜現象目前所見的發大財對象,到底是哪些人?而對於整體國家的經濟現況,解方又在哪裡?韓國瑜高調談發財,他在國政藍圖政見會上,必須把經濟藍圖說出來,喊口號不能解決經濟的困境,經濟也是軟實力,而且不僅是庶民經濟,還是全民經濟。

第七、媒體的極端化偏向:

韓國瑜現象之七,在於電視台媒體與韓國瑜的如影隨形,這已經超越媒體中立的界線,偏向的情形已經超越一般人的理解。

媒體支持政治人物,在台灣過去的選舉過程裡,是個媒體潛規則,媒體間較勁與爭奪收視率閱聽率,已經是傳媒市場現況,但在新聞價值與市場規則之間,仍有一個界線與自律,是讓傳播產業從業人員檢視與觀察的指標。

韓國瑜現象,讓許多媒體人歎為觀止,前有民視前董事長郭倍宏的喜樂島聯盟全台走透透,後有中天中時集團的捧韓全台大連線,郭倍宏已經離開民視,民視已經回歸媒體界線,目前仍在繼續發生與發聲的,也是挑戰媒體角色的,就是韓國瑜與媒體間的互動關係,媒體與政治人物之間的距離,在韓國瑜現象裡,是一面媒體的鏡子,除非不是媒體,否則媒體就是媒體,全世界都相同。

中時記者廖肇祥辭職後發表一篇臉書貼文,得到許多的迴響,這凸顯了第一線的媒體記者,其實是在夾縫裡生存的一群人,不忍苛責第一線媒體人角色,但媒體角色的轉變,媒體高層若無法預知效應,第一線會繼續失序,媒體會繼續失速,台灣也將變成媒體失效的年代。

以上這七個韓國瑜現象重寫概念,我花了時間觀察與立論,我不是黑韓,當然也不是韓粉,也非郭粉,國民黨初選期間,許多人在爭誰才是真正的國粉(舉著中華民國國旗的粉絲),誰也不服誰?

作者為微笑影室陳室長

●經授權刊載,更多文章見作者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