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左化鵬/台灣「祭」?!台灣「節」?!

「祭」這個字,國人常用於祭祀、祭典,表示對祖先的孺慕和哀思,如遙祭黃帝陵和祭孔大典。日本人對祭字的用法不同,常加在大型廟會或文娛活動之後,動詞變成名詞,如「祗園祭」、「天神祭」、「深川八幡祭」等。因此當日本舉辦「臺灣祭」,倒也令人甘之如飴,並不感覺是在「唱衰台灣」。

近幾年來,日本興起了「哈台風」,在上野公園、代代木公園、和東京鐵塔附近,經常舉辦台灣祭。起初也能吸引人的眼球,三番兩次就覺得乏味。好端端的台灣祭,被搞得像是大型園遊會,老是擺攤設位賣珍珠奶茶、夜市大雞排等食品飲料,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皮相活動表演,如「原住民舞蹈」、「卡拉OK大賽」、「吐荔枝籽比賽」等。主辦單位或輔導單位,如果肯多花一些心思,相信對促進台灣的觀光當更有助益。

風水不停亂轉,台灣也曾吹起東洋風,許多活動都加上了祭字。如賞五月雪,成了桐花祭,夏日賞荷,成了荷花祭,大小戶外搖滾音樂會,成了音樂祭,海岸浄灘活動,也成了浪人祭。嗚呼哀哉,每當看到這個祭,那個祭,總讓我想起春祭國殤和秋祭國殤。何不將祭改成「季」或「節」,如客家桐花季或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是否更能彰顯喜慶的氣氛。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我提出這個建議,孔老夫子當深然其說,頷首而笑曰:「孺子可教也」。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