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因為送交立法會逃犯條例修正案,由於程序不夠周延溝通不足,產生嚴重社會疑慮並引發抗爭,不但讓全球矚目,更成為臺灣社會關注話題。
但是在各種政治詮釋與解讀後,事實遭致渲染到離奇失實地步,特別是刻意指稱此事件顯現一國兩制徹底破產,更強調香港境遇可對臺灣產生垂範作用,未免引申過度、牽扯過廣並附會過多。為能更深入持平論斷此事,吾人應思考下列各點:
首先必須指出,存心藉此過度美化英國統治香港時期政績,聲稱英國治港期間社會承平,其實真是歷史無知。港英時代社會矛盾層出不窮,1921年至22年間因華洋海員工資不公,香港海員罷工曾經讓香港商業航運完全停頓,幾乎讓香港淪落封港。當時港英政府態度強硬,下令封閉海員工會,並宣布全市戒嚴,結果卻刺激造成全港罷工罷市,最後是港督讓步,釋放被捕海員與勞工,並調整工資待遇收場。
1952年港英政府拒絕廣東省慰問1951年末九龍東頭村大火災民代表團入境,在佐敦道原本要歡迎慰問團香港民眾,與警察發生衝突,警察開槍打死民眾一人,多人受傷上百名民眾被捕。香港當地媒體大公報轉載人民日報抗議短評,大公報社長費彝民被捕,大公報被停刊半年。
1956年雙十節香港左派與支持中華民國民眾發生衝突,雙十暴亂持續6日,死亡59人,443人受傷住院。1966年4月青年蘇守忠在天星碼頭絕食抗議渡輪加價,最後引發成規模數萬人示威遊行,並演變成搶劫、掠奪與騷亂。港警鎮壓造成一人死亡、20餘人受傷、1400餘人被捕。
1967年4月因為九龍勞資糾紛產生衝突,警方前往鎮壓,勞工多位受傷,21人遭到拘捕,結果引發社會騷亂。5月11日在新蒲崗街道發生警民衝突,警方鎮暴時發射橡皮子彈,工人則以石頭與玻璃瓶反擊。
事件愈演愈烈,不但逐漸性質轉變成政治鬥爭,動盪亦是蔓延產生罷工、罷課與罷市現象,香港社會秩序嚴重混亂。最後港英政府開始鎮壓,逮捕媒體記者、查封親共報館;7月12日在香港九龍實施宵禁,7月20日宣布啟動緊急法令,授予港警更大之搜查與拘捕權限。整個事件是在北京約制香港左派協助下,此項「六七暴亂」在1968年1月才算逐漸平息。
在此必須提醒,當年有大量青年學子只有14歲至16歲,因非法集會、行為不檢、搶槍等罪名,被判入獄三星期至四年不等;這些未成年犯被授予YP囚犯編號,意指Young Prisoner,被關在高度戒護隻赤柱監獄服刑,並終身留下刑事前科記錄。事隔五十年後,香港導演拍攝紀錄片《YP1967》來回顧此等青年所受待遇,更是引起香港社會反思。
經過六七暴亂後,港府全力改善勞資關係,加強官民溝通,落實社會福利,但卻無法完全解決香港社會矛盾。香港社會產生更強烈社會覺醒,諸多施政若是欠缺溝通,就會引起反彈與騷亂,產生傷亡並不令人意外。1984年1月立法局通過增收出租車牌照與登記費率案,引起出租車駕駛罷駛,再度引起騷亂,最後造成32位警民受傷,170餘位民眾遭到拘捕;最後還是立法局再度集會,自行否決議案收場。
所以香港集會抗爭示威遊行,甚至是罷市罷課與罷工,都有其長久社會傳承,並不是因為香港主權移交實施一國兩制之後,才會導致社會抗爭。所以若要探討逃犯條例修正案引發集會抗爭,其實是要從香港整體社會矛盾來觀察與解析問題,而不是將其簡化成一國兩制體制失敗。
其次就必須指出,過度美化港英時期,或是無端醜化當前特區政府,以便作為詮釋政治體制優劣論據,其實都不算是立場公允。特別是透過單一事件,就認為一國兩制完全失敗,這未免過於武斷。特別是本次抗爭事件與港英時期各項動亂相比,其規模與嚴重性相對較低,更是難以將其擴大詮釋成體制破產。
不可諱言,北京不斷希望透過維護港澳繁榮發展,產生垂範作用來吸引臺北接受一國兩制;而臺獨運動者則是希望透過不斷闡述港澳實施一國兩制,引起社會動亂與各種負面效應,來說服臺灣民眾斷然不可接受大陸招安,貿然接受一國兩制。
其實只要頭腦清楚就應該理解到,港澳地位及條件與在臺灣中華民國完全不同。當初北京提出一國兩制後,順勢將其套用到港澳身上,更讓台灣民眾不願接受一國兩制。北京經常認為一國兩制在臺灣遭到污名化,但不知檢討最原始失誤,其實就是當初將解決兩岸問題公式胡亂套用,讓北京本身信譽破產所致。
其實人性心理很簡單,假若北京所提政治條件與待遇,能夠隨意轉變到安排殖民地收回後處置方案,一國兩制在臺灣就完全不可能產生任何吸引力。所以港澳是港澳,中華民國是中華民國,兩者不可相提並論。一國兩制這項政治公式,在臺灣社會能夠被接受可能性確實不高。
臺獨主義者不斷希望透過負面描述一國兩制在港澳完全破產,希望以新疆、西藏與港澳為例,說服臺灣民眾必須與中國大陸決裂,割捨所有關係,這更是異想天開,在基本邏輯上就產生訛誤。
不同社會各有其發展軌跡,港澳兩者對比,實施一國兩制結果就有相當差異;所以看到香港數次社會抗爭,就歸結成一國兩制破產,這種思維其實不算公允。所有不同社會都有其差異性,沒有那個政治體制必然成功,所以港澳在實施一國兩制後,不論如何成功,都無法吸引臺灣,但反過來說,不論如何挫敗,亦都不會讓臺灣改變其對一國兩制既定觀感。
北京其實亦明瞭此種情況,所以才有希望邀請臺灣各界表達對“兩制臺灣方案” 看法。在此必須嚴肅指出,臺灣在習近平發表告臺灣同胞書40周年講話後,由蔡英文率先惡質地將文字曲解成「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其實回頭檢視原文,習近平很技巧地未提“一國”僅提“兩制”,其實充分顯現北京理解兩者間辯證關係。
臺獨運動者真正追求目標不是民主自由理想,而是滿足掌控政治權力之慾望;所以臺灣內部政治體制在此搓揉下,相當程度是與民主正義漸行漸遠。北京目前強調“兩制”,其實是務實地思考到假若“兩制”都談不攏,更遑論邁向“一國”之融合過程?而臺獨則是不斷強調“兩制”不同,作為其倡議獨立建國推動“兩國”藉口。
最後必須強調,國人關注港澳情勢,必須是基於對同胞手足之關懷與愛護,而不是見獵心喜政治運用及操作。至於在暴亂期間某位無知港人訴求臺灣要踏在香港屍體上前進,此更是政治道德墮落到達極點。抗爭是要達成訴求,而不是要鼓動流血產生衝突。歷史情境連續發展,不去解決香港社會矛盾,不讓港人增加對大陸法治信心,終究是無法解決問題排除疑慮。止謗莫若自修,放諸四海皆準!
作者張競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