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寫一封信給上帝,說明你的願望,這封信該寄到哪兒呢?答案是:耶路撒冷。當地的郵局每年都會收到好幾千封來信,信封上的收件人就是上帝,於是他們把信函放進「哭牆」的石縫中,希望能幫助寄信的人完成心願。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目前因為國際糾紛而頗具爭議,但以美國率先支持,總統川普還打算將大使館搬遷到此處),在古希伯來語中的意思是「和平城」,可是,將近4000年的建城歷史中,此地經過數十次的戰爭,甚至是1948年以色列建國的當日,24小時之後便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役,面對六個阿拉伯國家的聯合進攻,以色列雖然取得勝利,但此後永無寧日,「中東火藥庫」的外號不脛而走。
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猶太人自稱是「上帝的選民」,信奉以耶和華為唯一真神的猶太教。他們的遠祖,就是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作品「大衛像」中的大衛王。
大衛王不僅長相俊美,而且雄才大略,在西元前11世紀建立耶路撒冷,當時有一句話說:「世間之美若有10分,耶路撒冷獨占9分。」大衛的兒子索羅門王,誠心的為上帝建築居所,就是宏偉壯觀的「聖殿」,據說當時的牆面鋪以金粉,樑柱飾以珍寶,富麗堂皇卻也引來覬覦,索羅門王死後,聖殿多次被毀,到了西元70年羅馬大軍入駐時,就只剩下斷垣殘壁了,執政的羅馬皇帝在「聖殿」基石上建了自己的神廟,供奉著各種神祇,猶太人真是欲哭無淚。
「朕感受到上帝的神蹟!頒令下去,基督教此後是合法宗教,基督徒不可再遭受迫害。」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元313年頒布「米蘭勒令」,終結了基督教的苦難,還花了9年的時間重建「聖殿」,再次彰顯上帝的榮耀。
不幸的是,不到兩個世紀,羅馬帝國滅亡了,伊斯蘭教教徒日後在此地建立清真寺,雄偉的「聖殿」只留下西側的一面牆,也就是著名的「哭牆」,猶太人深信,這是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高19公尺,長52公尺的「哭牆」上,沾有六位天使的眼淚,只見虔誠的猶太教教徒神情哀戚,倚在「哭牆」上禱告 (川普是唯一造訪「哭牆」的美國總統),兒童在此地進行成年禮,還有新人在附近拍攝婚紗照,這是充滿著悲喜交集的神聖領域,每年大約有350萬人在「哭牆」一抒己懷,是所有猶太人精神的寄託。因為,他們自從在西元一世紀被羅馬人驅逐出境以後,便在世界各地流浪了將近兩千年之久,直到1947年才重返這塊充滿著蜜與奶的『上帝應允之地』,次年建國以色列,他們的眼淚是委屈的傾訴,也是苦難的洗淨,因為,他們要堅強勇敢的面對挑戰。
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10世紀時的汴京城(今開封),也住著遷徙到此的猶太人,宋太祖趙匡胤將他們稱為「一賜樂業」,與國人待遇近似;不過,浪跡天涯的猶太人命運有所不同,中古時期的歐洲人並不喜歡他們,主要是因為信仰的不同,猶太人堅持上帝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創立基督教的耶穌只是一名凡人,但是歐洲的基督徒卻堅信耶穌在西元29年被釘死在十字架,而祂受難以及三天後復活的地點,就是耶路撒冷。
如今的耶路撒冷,被定為是以色列的首都,也是三教齊集的聖地,耶穌在此殉道,伊斯蘭教的先知默罕穆德在此升天;再翻閱聖經舊約的「創世紀」描述中,猶太人的祖先雅各,是一名敢與天神挑戰而獲勝的勇士,他的另一個名字,就是以色列。
20世紀重新立國的以色列,是中東唯一的民主國家,面積大約是台灣的3分之2,人口只有台灣的3分之1,雖然面臨四周阿拉伯國家強敵環伺,但是在世界快樂國度的排行榜中,以色列卻能擠進前10名,原因之一,是猶太人重視教育,願意與環境拚搏。
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經批評說道:「此處的2分之1是沙漠,根本毫無希望!」可是,猶太人運用巧思,將一年中僅有的100多公釐雨水善加利用,把荒漠變成良田,甚至用架接的方式讓西瓜長在樹上,減少果實過度汲取土中的水分,生產的生鮮蔬果除了自用,還可以大量運銷到歐洲,每年創造一億台幣的出口總值。他們還運用科技淡化海水,一年高達5億公升,堪稱是世界第一,此外,以色列廢水回收再利用的比例高達70%,創造出另一項世界第一。
有人戲稱猶太人是最會經商的民族,根據美國財經雜誌的統計,人口數僅佔全球0.5%的猶太人,卻坐擁全球36%的財富,而400名億萬富翁的名單裡,猶太人就有60人,可真是不容小覷啊!
以色列重視教育,以人定勝天的毅力彌補不足,例如,他們雖然位在阿拉伯半島,卻沒有豐厚的石油產量,於是他們自行研發電動車,2012年已正式上路,還出口到澳洲,他們驕傲的表示:「我們開發智慧的意義,遠遠強過石油輸出國開挖油井。」
以色列的總人口中12%是博士,各類科學研究機構和孩童參加的科學營隊,帶動國內的人才培育,從1901年算起,已經有193位諾貝爾獎的得主是猶太人,占所有獎項中的23%;今天大家在手機上使用的LINE和WeChat,源自於通訊軟體ICQ,也是猶太人的發明;舉世聞名的學者愛因斯坦、佛洛伊德、馬克思、馬克祖克伯都是猶太人,而且,不論他們入籍於哪一個國家,都以身為猶太人為榮,深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以無比的信心迎向未來。
作者為歷史老師,執筆於《國語青少年月刊》,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台灣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