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採集患者身上的脂肪組織,將其中的細胞和非細胞物質分離開來,並將其重新排列、轉化為未分化的幹細胞,接著將它們與特製的列印材料混合,一起打印出適合患者的完整心臟組織,大小如櫻桃的體積,當中包含了細胞、血管、心室與腔室等結構,而且打造一顆3D列印心臟僅需3個小時即可完成。
好處:
由於醫生可直接採用病人身上細胞打印器官,故出現排斥現象機率會大大減低。德維爾說表示:「患者將不再需要一直等待或服用藥物來防止排斥反應。相反,這項技術能將患者所需的器官列印出來,且能為每個病人度身訂造。」
挑戰:
但此技術要能夠正式運用尚需面臨許多挑戰,像是德維爾指出他們的研究成果目前只有一個兔子心臟的大小,並且能收縮,但如要製作出如真人心臟的大小或微血管,外加能夠跳動的話,還需要進一步研發,不過研究團隊希望能在10年內克服技術難題,將3D列印器官成為主流。
抒情:
為什麼關心器官再造的議題呢?因為當初大腸癌末期的父親,在手術前醫生曾說:「你們得有心理準備,如果切的面積太大,可能得裝上人工肛門。」
雖然後來因為病情太嚴重,連裝的機會都沒有,但當時我曾暗自幻想:「如果未來科技能把生病的器官切掉、直接換上人工器官,該有多好⋯⋯」
因此看到這則新聞,內心莫名的感傷與激動,即使一切離實現還有一大段距離。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