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曹若梅/風起雲湧的大時代領導人

 「大家抬頭往窗外瞧瞧,自由飛翔的鳥兒,尚有巢穴作為棲息的場所,可以遮風避雨;可是,為國家奔波在外的戰士們,只能攜兒帶女的四處流浪,居無定所。至於那些戰死沙場的勇士,以生命換來國家的殊榮、將帥的成就,他們的親屬竟只落得無家可歸,顛沛流離,你們認為這種現象合理嗎?」

 「我們自認為是統治地中海周圍最強大的民族,卻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人民擁有一塊立錐之地,豈不是浪得虛名!」

 這是羅馬帝國的保民官「提比略格拉古」(Tiberius Gracchus)在西元前133年所發表的演說。

 此時正值中國漢武帝在位期間,他採用學者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從此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其中也蘊含了民貴君輕的觀念。

 羅馬人在西元前五百年左右,在義大利半島建立帝國,當時的版圖並不寬廣,但社會上明顯區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個階層。為了施政的公平,羅馬人實行共和體制,由貴族中派出三百位代表組成『元老院』,透過會議討論和投票表決,他們決議所有的國家事務,再交由兩位『執政官』去執行。這兩位執政官的身分,一個是貴族,一個是平民,如此不僅可以互相制衡防止專權,還可以確保兩個階層的權益;另外還設有維護民眾權益的『保民官』,家門永遠敞開,等著人民前來投訴冤屈。

 不過,事情的演變總是超乎預期。由於貴族和平民之間不能通婚,使得雙方的對立白熱化,再加上貴族自小接受完善的教育,日後出任各級官吏的機會較多,在遇到不同階層的民眾發生糾紛時,官員經常是偏袒貴族獨厚自己人,因而引發平民百姓的怨恨。羅馬的執政當局必須解決此一窘況,於是他們選出十位聰明睿智的雙方代表,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透過考察、分析和研擬而制定出法條,並將其刻在十二塊銅板上,公告給全國民眾知曉,這就是著名的『十二銅表法』,也是羅馬有了成文法律的開始。

 但是,嚴重的土地兼併,依舊是個難解的社會問題。因為,羅馬將征服所得的領土歸為政府公地,可以承租或出售給農民,所得收益便是國家資產。其結果是一般小農根本無力購買公地,土地全被貴族掌控,貴族成了田連阡陌的大地主,平民百姓只能辛苦耕作,一輩子忍受地主的剝削。

 「天神不肯眷顧,今年的收成差,可是地租不能少,連包稅商的錢也不能欠,日子該怎麼過啊!」老百姓怨聲載道,他們所說的『包稅商』,是社會上另一種更不合理的現象。

 由於羅馬軍隊驍勇善戰,帝國的統治範圍日趨遼闊,政府為了簡化收稅的手續,便成立許多稅務承包公司,其中的職員負責收攬某一地區的稅金,只要向政府繳交符合規定的金額後,這些工作人員就可以在承包的區域展開搜刮,所得錢財公開中飽私囊卻不違法,這些人就被稱為包稅商;當然,有資格設立這類公司的幕後老闆,多半是來頭不小的貴族世家,他們有錢有權,舉止橫行霸道,一般升斗小民則是難求溫飽,心裡充滿了怨恨。

 社會上貧富差距加劇,另有一批野心政客操弄『元老院』和『執政官』的選舉,使得政風日益敗壞,官吏貪瀆、草菅人命的醜聞屢見不鮮。於是,黨爭、內鬥和民變也就層出不窮。直到提比略格拉古提出改革,終於穩定人心,贏得民眾的讚譽。

 出身貴族的提比略格拉古能夠體恤百姓,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情操,他規定貴族購得的政府公地不得超過五百畝(Iugera),(相當於130公頃,等同於130個足球場面積),而每個平民配給的自耕田不能低於三十畝,才足以養家活口,這真可說是一項德政。可是,他的規劃衝擊到許多大地主以及貴族的權益,讓他的處境日益艱困,最後竟慘死在元老院貴族的圍攻之下。不可否認的是,他所提出的法案讓八萬多平民分得耕地,根據之後的統計資料顯示,羅馬在這十年之間,人口大幅度的增加,就是和農民有土斯有財,可以安居樂業有著密切的關聯。

 提比略格拉古為了理想而犧牲,還折損了三百多名支持者的性命,但在西元前123年,他的弟弟蓋歐格拉古(Guius Gracchus)擔任保民官時,依然延續哥哥的規畫而行。

 蓋歐格拉古比哥哥還要勇敢,他不僅堅持哥哥的改革政策,還主張政府要以低價出售糧食給貧民,並且擴大公民參與政治的發言權。可以想見的是,此舉勢必引發貴族階層的反彈。「這傢伙是不怕死嗎?」有人發出警語。「死不足畏,原則不可廢!」蓋歐格拉古回應。不幸的是,元老院竟然發動突襲,殘殺了蓋歐格拉古以及他的支持者三千多人,時為西元前121年。羅馬的政局動盪不安,然而就在這一年,漢武帝北伐匈奴,獲得空前勝利,並且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確保絲路的暢通,因此促進了歐、亞之間的文化交流。

 格拉古兄弟倆的犧牲,讓社會上的階級對立更加尖銳,平民和貴族各自支持不同的領袖,從此以後不僅內戰不休,還形成軍人攬政獨裁的趨勢,許多有能力、善權謀的將領紛紛崛起,其中名聲最為顯赫的,就是凱撒(Julius Caesar),他成為政治舞台上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即將為羅馬開啟一個嶄新的大時代。

 

作者為歷史老師,執筆於《國語青少年月刊》,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台灣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