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用柔軟,接下重擔 ─ 專訪台開總經理邱于芸

【撰文:張瑜 |攝影:jujuphoto studio、萬岳乘】

以文化為資本、藝術做開發台開展開連串的空間計畫

 「在下一個8年來臨前,我必須想清楚,要以什麼模樣登場?想過什麼樣的人生?當什麼樣的人?」今年6月接任台開新任總經理後,邱于芸首次接受《潮人物》專訪,真切地剖析自己的人生歷程,坦率的談著個人對於未來的目標與展望。

 離開文化部次長的位置後,邱于芸反思許久,還一度想離開台灣。創辦了「創立方」、「卡士達創業加油站」新創空間,又是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還擔任過柯文哲競選團隊青年公民思考營召集人,邱于芸坦言,這次會接任台開總經理,「一切都是偶然」。

 從小到大,邱于芸一直都是「靠自己」,一個人堅強。雖然有個名人父親,年代集團創辦人、現任台開集團董事長邱復生,但父母離異後,她卻輪流寄住在親戚家,覺得沒有任何人在意她,「所以,我想去一個沒人認識的地方,我想改變自己,重新創造自己。」於是她跑到英國去念書、結婚生子,一待就是20年。

"我不相信別人,我只能靠自己。"

從藝文跨入土地開發

 在英國生活時,邱于芸坦言過程很辛苦,「因為我只有一個人,只有這條路,沒有其他選項。」因此她學習調整自己、改變自己,學會面對各種狀況、辛苦與情緒,養成重視細節、不輕易妥協的性格,「我不相信別人,我只能靠自己。」她說。

 喜愛文學、藝術、戲劇、教育,樂於接觸各類新知的邱于芸,還會Google各式各樣的問題,腦袋中充滿許多稀奇古怪的冷知識,「我要把握每次機會把事情盡力做好,成為我下一個階段的養分。」邱于芸笑著說,如果按照興趣領域來發展,她可能會當大學校長或在藝術範疇深耕,新接下的職務,從事剛性的土地開發是她從未想像過的領域。只是既然決心要做事,就應該做好做滿,「戰士上了戰場,就沒有退路。」

 面對老台開與她過去的新創事業是否衝突?「新創是什麼?新創是一種面對多數工作型態改變下,重新定義人類生活與工作的行為。」彈性的工作時間與場域,工作內容更具有實踐個人價值的意義,是新創的核心概念。從新創的環境,換到台開這個擁有成熟企業體系的老招牌,在與具備人文思維的邱于芸相互碰撞後,反而讓土地開發邁向充滿文化氣息的新創產業之路。

打造出一種生活型態

 早在8年前,邱于芸就把英國時興的「共同工作空間」落實為「創立方」,成為台灣最早的共同工作空間之一。之後她創設「卡市達創業加油站」,推動創新創業,並連續舉辦12屆黑客松大賽,最高紀錄有將近700位創客。邱于芸發現許多年輕人有著好點子,但缺乏Know How,技術很難成功,才會想要成立新創空間。

 「以Ubike單車共享、玖樓住宅共好等創新產業模式為例,過去單純講究土地等於財富、買房子追求穩定生活的時代過去了。」帶著曾在歐洲生活的經驗,邱于芸希望藉由台開的土地資源,實踐心目中理想的社會,與自給自足的生態圈經濟樣貌。

圖/園區內的日出山莊,由丹麥天才建築師Bjarke Ingels設計。

 邱于芸認為,過去的土地開發,是一道簡單明瞭的數學習題,看準時機、地點投資買賣,並藉此獲得利潤,建立房地產集團與龐大產業。「然而近年世界趨勢快速變動,曾經『有土斯有財』的價值觀已逐漸淡去,人類的生活與工作型態改變、社會重視的普世價值也在迅速變化。」

為自己而活的深層意義

 土地開發除了將帶來更多工作機會,邱于芸也希望翻轉產業現況,讓原有的地貌能與新的建物園區共存共榮,如同北歐國家的生活模式,在獨立自治的社區中,居民能自給自足,彼此資源互相往來,發展實現個體生命的價值,並提升土地、社區與人之間的認同感,建立永續循環的資源與環境。

 像是位於花蓮的養生村計畫,源自於邱復生的想法。台灣正在步入高齡、超高齡社會,養生、養老都是為了賦予生命更充沛的存在意義與價值,邱于芸表示,台灣人面對養老議題仍有些顧忌,但社會高齡化的趨勢已不可擋,養生村計畫會持續推動,落實台開推廣養生村的目的,希望大家能「為自己而活」。

圖/經過十年整修,洄瀾灣現在綠水與紅鶴天鵝像仙境。

 剛接手公司經營的邱于芸坦言,她想做些不一樣東西,希望能夠帶動社會進步。例如重塑台開內部的企業文化,「工作是為自己而活」,在工作與生活間,為員工建立對工作與自我存在的認同感。「生命不一定應該是什麼樣子,不管世界如何無謂荒謬、無意義,自己都不能倒下去。」

讓土地與人、藝文共存

 話題一轉,談到文化、藝術與戲劇,邱于芸神色頓時輕鬆不少。藝術欣賞,是邱于芸希望為台開帶入的新氣象,在台開洄瀾灣園區推動藝術家駐村,則是透過外來的藝術家之眼,觀看園區與台灣的樣貌,記錄台灣的多元族群特色與文化信仰,並為在地居民創造生活樂趣。

 理想化的邱于芸,還有更多的點子:經營自由工作者的社群,支持非主流的生活方式,提供公司企業般的環境或工作單位,讓自由工作者可以分租或分享,就像是有機田,讓人能在這裡自然生長、集結、找夥伴,彼此用不同方式相互成長。「發展文化事業需要走入市場,了解產業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才是成功的創業。」

圖/藝術家駐村的地方很完善,像一個置身藝術品的小社區。

 「世界上沒有無聊的事,只有無聊的人,我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興趣。」帶著高度理想進入台開,邱于芸表示,思想層面的改變與育養,是最艱困也最值得經營的。產業轉型往往不只得面臨時間金錢、社會局勢、企業決策的考驗,還必須對員工與投資者實現承諾。

 土地開發,說起來嚴肅,當老台開遇上新創者邱于芸,在她的擘畫下,正在展現不同面貌。

邱于芸profile

 1971年生,復興美工畢業後,取得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系博士及碩士學位,曾任文化部次長、政大公企中心組長、台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品牌台灣協會秘書長等職,自己擁有一顆藝文心、新創腦。

 .本文經潮人物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潮人物網路平台(2018)     

  https://chewpeople.com.tw/tl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