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月初我接到了林光清董事長的電話,約我討論祖厝修復影像紀錄,在此之前我與林董只有兩面之緣,他是我兩位敬愛的老長官朱宗慶校長和楊其文校長的好朋友。了解了林董修老宅為承傳家族文化之後,我很快地籌組團隊展開紀錄片的拍攝工作。
從事電視新聞工作二十一年,拍過兩部傳統建築修復紀錄片,我深知林家祖厝的修復不能只談傳統工法的承傳,更重要的是家族文化的承先啟後。林董是個說故事的能手,從他的口中,每每可以想像生動的童年往事,及林家綿延二百多年的先人印記。記者出身的我絕對不會輕易放過一個好故事!於是,我建議他,何不在拍影像記錄時同步以文字記錄?影像可能因科技變革檔案格式轉換,畫質永遠趕不上最新技術;但書籍卻可以流傳百年、千年。對學傳播的我來說,不同工具的紀錄效果亦不相同。他思考了一晚後就請我幫忙擴大了這個祖厝修復紀錄的計畫。
2017年五月以導演峰哥為主的影像團隊、與好友彩鸝為主的文字紀錄陸續開展,顧及影像和文字各自不同的特性,這兩組團隊是在相互協助、又維持獨立運作的方式進行,我則扮演貫穿兩者的角色:既是策畫者、也是書寫者。
當初之所以爽快答應這項任務,乃因林董說:「很快!2017年底老宅就完工了!」沒想到我足足陪了他走過22個月歷經春夏秋冬,從蘆竹湳到對岸的廣東東莞、福建漳浦縣、江西景德鎮、上海。也因為這麼長時間的相處,讓我對這位執著修祖厝的企業家,有了更深的認識與觀察:看他堅持品質到有點吹毛求疵、見他思念父親而落淚的真情流露….原來幽默健談的林光清,卻有著如此重情善感的心、失志肩負維繫家族情誼與承傳文化的使命。
第一次把林董「弄哭」是在景德鎮的小作坊,他撫摸著那塊「龍眼樹下」半成品磚雕中的兩個人,靜默許久,我基於好奇開口問了「那是誰?」他哽咽地回答:「阿嬤和爸爸…」隨後泣不成聲……日子久了,我終於明白,爸爸是他的「哭點」,他與早逝的父親感情至深,我想,他之所以有這麼執著堅毅修古厝的心志,是來自於父親在世時努力盡責地維繫著家族情感的作為與言行,這種情懷已成為他的DNA,驅使他百折不撓。
本書的第一、二部寫的是關於林氏家族的歷史,我們企圖從宏觀的歷史縱深來看林家的先祖們從何而來?所思所言受何影響?尋根,得以安身立命,得以興家立業。看起來是一個姓氏衍生的家族史,更是台灣兩百年來的移民社會,胼手胝足開創新天新地歷程的縮影。此篇幅文字的厚描彌補了影像所無法呈現的細膩與深度。第三至六部以修老宅過程擴及延續祖訓精神的作為,如果能搭配紀錄片一起觀看,就能更了解林家祖厝修復的用心、盡善、執著與專注。林董說,父親留給他最珍貴的資產就是工匠的精神,一生懸命、追求完美就是工匠精神的內涵。修老宅的過程林董亦將此精神充份實踐。爾雅曰:懿、爍,美也、盛也!用懿爍之美來形容他的工匠之心一點都不為過!
我有幸在近兩年時間裡,常聽林董分享寫家書給孩子的點滴,字裡行間流露的除了舐犢之愛,更有著發人深省的人生哲學,這些都源自於林家祖訓。因此,本書也節錄了林董的家書,希望藉此能與讀者分享「家」對於子孫的影響,心繫家族保存傳統的人必能繼往開來、創造歷史。
這本書寫的不只是一個家族修祖厝的故事,更是寫一個守護傳統文化的故事。當政府不斷執行各項政策來再現歷史場景之際,林董事長早已身體力行重現了家族的歷史場景。個人的小歷史卻是國族文化永續的大未來。我有幸為此書貢獻心力,深感榮幸。
#家在蘆竹湳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長
●原為「家在蘆竹湳」書序,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