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張競/軍官赴美進修回憶 失敗與挫敗

  失敗是人生奮鬥之結果,但挫敗只是努力過程之暫態;失敗源於多次之挫敗,但挫敗卻不必然會導致失敗。

 二十多年前有幸獲得國防獎學金赴美進修,當年自官校畢業在艦艇服務,逐次歷練各項海上職務,在擔任過飛彈驅逐艦兵器長後,再重拾課本雖是國家恩寵,但亦是人生挑戰。上級核定進修科目是電子工程,對官校航輪兼修畢業的我已是跨行,再加上近十年海上執勤未能時時溫書,看到課本上的彷彿認識數學符號,就猶如金字塔內的象形文字般地深奧,從桃園起飛時,心中真是忐忑不安。

 學校是在美國洛磯山中,科羅拉多州高原緊鄰聳立峻嶺的圓石城;校園內花木扶疏景致優美,但對於領著納稅人恩澤,負笈異域的我來說,面對著從新學起的課程壓力,每日走過其中,雖非俗物無情,但確實毫無心情賞景。在課堂中與各國同學相處,南腔北調東拉西扯好不熱鬧,這才發現天下最普遍的語言,就是我們這些外國人所擅長,文法雜亂用詞離譜,但卻溝通無礙的癟腳英語。

 好不容易從艦艇考上國防公費,自然是份外珍惜進修機會;自己基礎並不算好,又比課堂內的同學們大上個十歲,所以沒本事嘛,就要守規矩,認真地作好功課。從開學第一次繳作業就是最高分,一直到期中考前,都是同學們中的老大哥,當然也就是借作業來參考參考的對象啦。

 期中時,進到教室看到考題,煞時就變成個獃子,冷汗直冒滿腦子空白,瞪著考卷三小時,怎樣都擠不出幾個字,最後只好硬著頭皮胡謅個兩行就繳卷。出了考場就撞牆,心想在臺灣海峽冬防時,浪裡來去濤中上下,向來就是談笑用兵,怎麼會在這個空氣稀薄的高原上,栽上這麼個大跟頭?

 發考卷時,果不其然是全班最低─5分,儘管全班平均不過28分,但實在是面子盡失,又擔心將兵敗美利堅,無顏見江東父老。課後教授請我到其研究室,請我逐題說明對各考題瞭解程度,最後總結可以考得45分,足以在班上揚眉吐氣。教授不斷搖頭,直嘆考試表現與平日作業判若兩人,但我更是羞愧不堪,此猶如戰場上,空有一身武藝,卻被無名小卒打個落花流水。

 期中考後更是戰戰兢兢,作業更加努力,不斷練習試作演練,決定要在期末考時,順利過關斬將扳回一城,如此才對得起我的金主─中華民國納稅人。此時儘管窗外是北美深秋,著名落葉顏色幻變美景當前,但我眼中只有電腦銀幕前之程式語言,以及桌面草稿紙上之傅利葉函數,天天啃著留學生標準菜,一鍋萬年滷味加上炒飯,心神悠遊在頻譜、信號與濾波器間,加上豆乾、海帶與花生米,就是我當時的腹腔與心靈饗宴。  

 期末考是12月13日星期五,早上9時至12時;論日子是西洋黑色星期五,論時間更非吉時良辰。考試前一晚,加拿大冷鋒南下,洛磯山落下暴雪14吋。此種及膝大雪,對於高原山區來說,確實是家常便飯,學校正常作息,考試照常舉行。早上起床後,深怕吃得太飽,會讓腦中缺血影響考試答題,只好胡亂果腹了事。頂著皑皑大雪,一步一腳「坑」地掙扎赴考場,進到暖氣大開的教室時,整個腦袋都凍僵,不斷拍打感覺才讓血液流通。

 沒想到考卷一發下來,考題十題勉強看懂五題半,剩下的四題半,根本就不知所云,當場眼淚就流下來直接滴到考卷上。對於一個三十多歲的海軍軍官來說,孩子都已經三四歲,帶領過一群水兵,曾在海峽不畏浪濤值勤多年,雖不是完美無瑕的好男兒,但要讓其落淚,可見心中感慨多深。

 絞盡腦汁用盡混身解數,將整個學期所知填註在考卷上,直至下課鈴聲響起時,才萬千不捨地將考卷離手,教授一眼掃過試卷,露出詭譎的笑容,更是讓我心中七上八下,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此時又開始落雪,走回家的路上,途經一條小溪,溪面冰封盈吋,但水中游魚仍然可見,站在橋邊無語觀魚,心中想到鎩羽而歸時,顏面掃地如何是好?此時若是投溪,是否會如電影般,冰碎顯現人形?

 心中不覺莞爾,自嘲用腦過度,真箇是胡思亂想。走向學校宿舍途中,穿越操場積滿厚雪,踽踽獨行腳步蹣跚,驀然回首看見,怎麼會如白樺筆下「苦戀」般,走出個大問號呢?心中徬徨無主,真是筆墨無法形容。走入宿舍中,老婆正在面對她的大考溫書,只能苦笑搖頭,默默開始包裹行李,準備實在沒辦法時,就要打道回府。

 一週後,踏進教室時,猶如要面對宣判的苦囚,此時感受到在羅馬競技場中,基督徒面對不是猛獸撲身,就是自由之門的焦慮。沒想到教授當著全班,直接點名請我上臺,原來真是鹹魚翻身,49分就可以成績名列前茅。教授為示考試公允,特別指出我在期中考時是敬陪末座,後來藉著認真作業力爭上遊,所以能夠在期末考時一雪前恥,期末並以高分過關。

 所讀學校素以屠宰場聞名學界,因此每門課有三分之一同學,必須要捲土重來,實乃司空見慣。我在期中考時,已經跌落谷底,能夠力挽狂瀾,在期末考時收復失土,其實就是不服輸而已。回想自己是否心中不斷擔憂,當然是不可避免。

 人生不可能永遠是順境,受到挫敗實乃稀鬆平常,但那只是奮鬥過程中之暫態,只要心中一旦屈服,暫態就會變成常態,終會成為結果。親愛的朋友,人生或成或敗,如何選擇其實都在我們一念之間。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