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鹽埔鄉碩果僅存的漢文老師張明治,今年已經80歲的他,仍保存3本70多年前,兒時的國文讀本,他視為「傳家寶」。
他說,台灣光復初期,就是靠著這些讀本延續漢文教育,當年的學費是6個月100斤稻穀,雖然「呆帳」很多,但師生都熱情。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儘管年事已高,張明治能以優美的泉州話朗讀這段「孟子」的「梁惠王」篇,他說:「這一套漢文功夫,全是我父親教的」。
張明治說,他父親張文見是日據時代的漢文老師,當時的公學校裡教漢文(中文)的節數很少,地方上有人設私塾教漢文,他父親就有一回因設私塾教漢文,被日本警察叫去問話,後來經保正說明,漢文私塾才得以繼續。
張明治至今他仍保留他小時候讀的國文讀本,有四書集注、國文讀本及幼學故事瓊林等,每一篇,他都還能朗朗上口,泛黃的書本被他視為「傳家寶」,白髮蒼蒼的他更是地方之寶,最近鹽埔鄉著手編纂鄉志,張明治就被列為重點採訪人物之一。
他說,當年的學生,白天種田、晚上讀書,很多人學漢文是為了寫書信、看公文書,因此也要教「指南尺牘」、「白話尺牘」等書。
他還記得,那時候的學費是每6個月給私塾老師100斤稻穀,可交稻穀、也可折現金,每到了收成季節,老師就得一一到學生家收取,儘管當年的「呆帳」很多,但是老師還是教、學生還是學。
張明治一直教到國中成立後,才轉行做家具、養雞等,但直到現在,鄉裡需要猜燈謎、寫對聯,還是常常登門請教這位「漢文老師」,他依然熱情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