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用手機在高鐵上抽籤博杯 江耀宗林曼麗藝企成功案例再一樁

 在高鐵,不只會與藝術不期而遇,相遇的不再是別人,而是跟自己的內在交心。

 台灣高鐵「藝術元年」第二階段作品《處處-台灣高鐵ARt》於24日上午左高鐵南港站啓動。高鐵董事長江耀宗、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率領眾多愛藝人士,共同見證這項跨界、跨域、跨虛實的創舉,連結台灣土地風情,體驗感動。

 不同於過往以實體作品為主的藝術展現形式,《處處-台灣高鐵ARt》採用時下最夯的AR(擴增實境)技術,旅客只要透過手機下載App、掃描高鐵站內或高鐵列車的特是畫面,就能在手機上看見一扇開啟的門扉。而掃描高鐵磁票背面或車站上網台桌貼,手機上將立刻出現一組寓言式AR動態影像,引導旅客進入虛擬世界,探索「心」的方向,籍此讓人們在搭乘高鐵時,不僅與藝術不期而遇,更在藝術中,與自己的心靈相遇。

 催生這項創意,是兩位知名才子,莎妹工作室王嘉明導演與豪華朗機工導演林昆穎,以及一群年輕創意人。

 王嘉明是位不相信創作來自靈感的人。他喜歡撿拾身邊被遺忘的事務,尤其挖出大家共有、但被忽略的感情和關係。發想《處處》,王嘉明希望建立在如何開始面對自己說故事,同時也是欣賞藝術路徑。這正是一個強調雙向地與自己內在對話的過程。

 他解釋,《處處》AR裝置,將由你自己問一個問題,啓動專屬你自己故事的開頭,所引發的內容,不提供直接單一的答案,而是更接近劇場的一個綜合體:有場景、物件、音效、音樂、氣氛和一句關於角色的糾結,即使它有類似籤詩的指南,但只是引導你與你自己的問題、故事的想像關係。

 《處處》所使用的素材,都是身邊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物件,它所有劇場元素,包括文字,會有上萬種的排列組合,也在高鐵各站各處設下體驗點,希望提醒身邊隨時都可以開啓另一道生活其他可能性的門。

 「只要你停下來,放過你自己一下。」

 「高鐵藝術元年,此次不期而遇的,不會是別人,而會是你自己。」王嘉明自信強調。

 喜歡「搏杯」的林昆穎,追憶從小從爺爺那兒學來的「博杯」,應用在《處處》的創意上。

 他解釋,王嘉明+林昆穎的創作組合,像是總策展人林曼麗的雙手擲筊,求了藝術跨域、科技擴散。一正一反是聖杯,他們創造了「處處」計劃,實體高鐵票,帶旅客通往目的地,而虛擬的票,則開啓旅客的內心小劇場。

 「處處」是開放性作品,利用人手一機的現代慣常行為,創造一個隨身擕帶的AR小劇場,讓旅客隨時對人生一問,求得籤詩,自我琢磨解讀一番,練練腦補功夫。而這樣的即刻開悟籤詩系統,寓言式場景有60億種可能,觀眾在手機螢幕前,因畫面而在腦中作迴響,就在藝術觸發思考的瞬間,也是「處處」創造的藝術景象,往人的內心去擴散,完全一段段不期而遇。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機遇與選擇,在選擇的當下,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彌足珍貴,這樣的事情,叫做内心小劇場,演員是你,觀眾是你,搬演的也是你對現實的解讀,自由表態無拘無束,享受著自己的故事⋯。」林昆穎補充著。

 今天上午的啓動儀式,由兩位表演藝術者,先行作了段帶劇情的生活體驗,從日常作息,牽引出搭高鐵的不期而遇,又因並肩同坐,透過手機操作,虛實之間,讓愛苗滋生,心心相連。

 對台灣當代藝術一直舉雙手支持的台灣高鐵江耀宗董事長表示,台灣高鐵一向重視數位發展與智慧化服務,這次在國藝會策劃下,將劇場深厚人文底藴與科技藝術創意共融,完成了高鐵AR劇場《處處》。透過「台灣高鐵ARt」App,旅客就可以與藝術家一起創作個人專屬的AR劇場,透過視覺、聽覺、文學的結合,體驗一段與自我心靈對話的「高鐵心旅程」。

 江耀宗強調,台灣高鐵ARt的這個App名字,正是AR科技與高鐵追求4「T」(transpiration 、technology 、Taiwan 、touch)精神,以藝術(Art)的形式完美呈現的最佳詮釋。

 看了啓動劇場演出,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深受感動。她認為,這是一次難度很高的挑戰,不同於台灣多數公共藝術都是設計可見之物,而這次的作品,完全是利用時興的AR技術,讓全台12個高鐵站「處處」皆可體驗,運用現代科技,讓藝術更無遠弗屆。

 林曼麗同時指出,這次結合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創作領域的專長,將人們日常生活熟悉的元素組合在一起,在虛擬世界打造出極富詩意的迷你劇場,同時也轉化台灣傳統的籤詩文化,讓每個人都能自由解讀圖像與籖詩、訴說自己的故事,而民眾參與過程,也是藝術創作的一部分。

 「高鐵藝術元年」是由台灣高鐵與國兿會聯手打造的新型藝術計劃,是極成功案例。去(2018)年首次邀請台灣當代藝術家林明弘利用台中林家窗花的靈感創作,在高鐵台中站展示大型窗貼装具,帶來美妙的光影幻境體驗。《處處-台灣高鐵ARt》則是第二階段活動,王嘉明與林昆頴兩位才子,跨界合作,與技術團隊共同創造出可互動體驗的「AR小劇場」,藉此讓旅客在高鐵旅程中遇見不可見的劇場與內心風景,開啟個人與內心的思考與對話。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