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金光布袋戲角色扮演,赤羽信之介:CN昔觴、攝影與後製:小妃、事務助理:麻糬
【實習記者詹芳瑜報導】常常有人好奇問:「布袋戲不都是給老人看消遣時間的嗎?」其實這是很大的迷思,一直以來,身邊的大學生愛好者、甚至更年輕的「道友」們不在少數,台灣的電視布袋戲文化甚至風靡至中國及日韓動畫漫畫圈等,現在就跟著我一起探討,肖年郎為什麼漸漸對布袋戲文化情有獨鍾吧!
一、劇情虛幻中貼近生活,時事入劇,立意深刻:
大多數人認為,布袋戲劇情平淡、集數又多,看上去與八點檔無異,也不可能有結局,事實上現在的布袋戲劇集跟單元劇較為相似,每檔不同的劇集皆是能夠獨立出大主線的故事,即使和之前的故事有所關聯,也不影響觀眾對於新劇集的理解,雖說故事發生在編劇架構的虛幻世界中,探討的議題卻讓時下年輕族群非常有感,例如聆秋露與萬雪夜的同性愛情戀歌,探討的是性別認同光譜等,太虛海境探討種性制度對於國家進步的戕害,玄武真道探討宗教可敬同時亦可畏,能使人無知的力量,與台灣甚至是世界正在發生的各種議題有十分相似的連結,編劇利用虛構出的大陸,道出最真實的世界,讓觀眾以更溫柔委婉的方式接受生活這個世界的善惡兩面。
二、角色性格與既定印象衝突,使人記憶鮮明:
布袋戲在上一個世代延留下來的印象,不外乎是充滿豪氣的劍俠劇情,而如今傳奇劍豪也不乏在江湖世界中輩出,只不過現下的劍俠,不再是以前那樣正氣凜然,從容赴義的形象。他們有的患有人群恐懼症、有些談吐粗魯、有的好吃懶做、更有些健忘不拘禮節,與當年的雲州大儒俠和清香白蓮文武雙全、溫文儒雅的形象大相逕庭。每個角色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拉近了觀眾與角色的距離,甚至將有相同境遇的角色帶入成自己,更能投入劇情。
三、勇於嘗試新的傳播方式,突破傳統框架、文化保存與進步拿捏得宜:
電視布袋戲跨越多個領域,舉凡電影拍攝、漫畫發行、中文配音等等都有不同的嘗試,甚至還有戲偶的角色直播。然而並沒有因此停止傳承布袋戲藝術性的傳統之美,例如口白、詩號、唱招;武戲的槍劍氣架式,在操作上也漸漸克服大型木偶關節可動性低的限制,配合分鏡和木偶製作技術,有相當大的進步。
如今更有著重在布袋戲偶造型製作的社團以及獨立布袋戲劇組如雨後春筍般相繼組成。
布袋戲文化還帶動了粉絲與日本同人插畫文化以及cosplay文化結合,以共生共榮的方式在文化洪流下繼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