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採家鄕風情,追尋田園野趣,七旬藝術家蔡友,返回埔里定居創作,持續在勾灑揮毫中,笑看百態人生。
雖然已經核辦退休,卸下作育英才專職。但台藝大還是捨不得放人,持續為蔡友教授每週開了4小時的課。經不起埔里的鄕土呼喚,蔡友於2012年毅然把住家和畫室,通通搬回埔里,和家鄉的晨曦、夕陽、殘芒、綠柳,同吐納,同崢嶸。而遠在板橋的台藝大課程,他寧可每個星期,從埔里輾轉搭高鐵北上授課,忍受舟車勞頓之苦,也要住回自己的老埔里,享受人親土親鄉更親的暮垂新生活。
埔里,一直是台灣藝術家群居聚落最密集的地區,好山好水好空氣,都是誘因,但最重要,埔里是藝術家筆耕、創作和世外桃園,孕育藝術家源源的創意沃土。台灣貧窮卑微小民,為力爭上游的年代,蔡友透過苦學,考上嘉義師專開始,教書3年,辭職報考台灣藝術大學,用心學藝術專業,再往文化大學美術研究所、日本筑波大學研究所⋯,希望成為出色藝術家。超過半個世紀的摸索、努力,持續在藝術創作大道上上,孜矻耕耘,果然,藝術繁花朶朶開,留下精彩成果。
去(2017)年甫於國父紀念館舉辦過「雲煙.走過-蔡友七十個展」的蔡友,在展覽中,呈現了他大半生的創作軌跡。尤其晚期作品,是他回到家鄉埔里定居後的新成果。因為,他回到孕育他熟悉的家鄉後,心更寬、體更健、精神更好,創作靈感也更加豐饒有趣。
蔡友出生山野,喜好自然,對於家鄉四季變化,景色更迭,更為敏銳細膩,加上過了耳順之齡,心思成熟穩重,迎接不逾距下的無招之招,他隨心所欲。
然而,愛鄕愛土,感時易事,蔡友更勤快走訪地方,勘察各處風情民陌,以畫筆詩作,紀錄他眼中的故鄉顏容,例如,鰲鼓斜陽、朴林秋意、芒醉大安溪、早安日月潭、埔里山情、詩情九九峯⋯,都是他筆下有血有肉、有詩有韻的台灣山情⋯。
其中,對於他朝陪夕伴的埔里山城,有著更多的感動,著墨也更多,彷彿是他永遠訴說不盡的心靈知音。
比如說,他作了埔里風韻系列探討,從櫻艶、夜雨、松舞、茭白筍交、曡山環翠⋯,讓埔里的千嬌百魅,一覽無遺。又如,他又勾繪 埔里六景,把鯉魚潭、燕始林、中台禪寺、地理中心碑、眉溪之秋、鷺鷥之家,一一邀擁入畫, 滿滿的故里寄情,永遠的千言與萬語。
「小時候從南投中寮二尖山的雲端下來,再重回繪畫藝術的雲端⋯!」書畫前輩李轂摩曾這樣形容藝術家蔡友的近況,果然一針見血。
23日專程走訪蔡友位於埔里鄕間的工作室,見識他如魚得水的新生活。除了獨棟西式公寓住家建築外,就在芭蕉樹欉中,墊高了的清畫室,靜思作畫,也可會客泡茶說人生。
然而,就在他的會客廳看到《芒醉大安溪》的34才大作,這是近年手繪故鄉風情的代表性作品。
取景自大安溪上游、卓蘭路段的《芒醉大安溪》,展現了廣濶視野下,芒花盛開,滿坑滿谷的盛況。蔡友多次走訪大安河畔,每一次都帶著深刻感動回家,但是白色芒花,要以書畫方式呈現,相當具難度,因為白色本來就不容易畫,若要以填黒留白,又嫌單薄,為此,蔡友嘗試各種媒材,最後找到明礬,先以明礬水塗白,再以明礬膠,作出肌里與厚度,細筆巧描,濃墨補影,再加上含笑遠山下的氤氳薄嵐,悠閒飄盪,不規則棋盤式的鋪陳,打造出芒海翻風的人間絕妙。
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曾利用稻草、粉煤灰、黏土、鉛、蟲膠等,作出許多反納粹的稻草帆布油畫作品,呈現灰暗殘破、荒涼廢墟的無助與無奈。反觀蔡土的花海芒原,一樣浩瀚無垠,也一樣有著灰㾗黒影,但蔡土勁筆所傳達的卻是台灣的絕地逢生與生生不息。
踩輾過70年寒暑的磨練累積,持抱過大半生奇夢異想。不管是年少的遠漂放洋,還是退休後的返鄉尋根,蔡友已經到了「無所謂而為」的境地,然而,心更切、情更真,而緊握大半生的如椽勁筆,更能在勾灑揮毫之間,回歸初心,擁抱自然,最後在築夢圓夢的一步一腳印中,笑看人生⋯。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