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所以偉大,在於它開始了最富有的與最貧窮的消費者,基本上均購買同樣商品的趨勢,所有的可口可樂都長的一樣,且同樣好喝。伊莉莎白‧泰勒知道,總統知道,乞丐知道,而你我也都知道⋯。」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又將現身台北,廣受期待。
展覽名稱叫「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展期自下(1)月9日至4月14日,地點在中正紀念堂一樓2、3展廳。
這是繼故宮博物院「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後,另一項知名的國際大師的展覽。
安迪·沃荷是美國藝術家、印刷家、電影攝影師,是視覺藝術運動普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在他成為商業插畫家獲得巨大成功之後,沃荷曾經從事畫家、前衛電影製作人、檔案家、作家等工作。他更發明了廣為流傳的「成名15分鐘」理論
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的安迪·沃荷,在他的家鄉匹茲堡,有「安迪·沃荷博物館」,紀念他的彩色一生。
展覽共分為四大主題:藝術家肖像、名人肖像、雜誌與音樂專輯封面設計、絹版印刷及其他技法。
一、藝術家肖像
自我肖像的呈現這個藝術類別,是數世紀以來藝術家們必須面對的一個自我投射的爭議性過程。它是一種透過自我外貌的呈現來定義自我身份的企圖。
一直以來,鏡子都是一種中介物,用來思考展示於人的形象以及對自我的察覺。然而,從鏡子表面反映出的形象卻總是無法完全忠於現實,因為基本上我們無法如別人看我們一般地看到自己。
安迪‧沃荷開始將藝術家的面孔,以回憶的形式自我規格化,如同貼在產品上的標籤般,無限制的自我複製並在他的作品中逐漸地變的非個人。他的照片與自畫像的創作過程便是透過面孔的單純的再現來完成。
安迪‧沃荷自己也被再現於他的作品中,成為他的畫廊的一部分,而且他也很喜歡被他人拍。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部分由他的合作夥伴幫他拍的照片都可以稱之為「自拍」,因為安迪‧沃荷的自我形象總是由他自己負責,拍照的角度和姿勢都是由他決定。
以1982年製作的紙板上平版印刷
〈安迪‧沃荷肖像〉為例,該肖像是安迪‧沃荷1982年1月9日至20日在里奧‧卡斯特里藝廊(Leo Castelli Gallery)舉辦的《逆轉與美金符號》(Reversals and Dollar Signs)個人特展開幕時),站在一幅文藝復興的畫作前所拍攝的。由當時拍遍所有重量級藝術家的德國攝影師漢斯‧納姆斯(Hans Namuth)所拍攝的
在義大利出生的里奧‧卡斯特里,於1939年搬到美國,是20世紀最知名的藝術經紀人之一,也是50至80年代所有重要美國藝術家的經紀人。他承認自己一開始花了一段時間才接受安迪‧沃荷,但在他決定將安迪‧沃荷納入羽翼之下後,便立即給予安迪‧沃荷機會,去運用他的機智證明從廣告轉到藝術創作這條路並沒有錯。若沒有里奧‧卡斯特里的幫助,安迪‧沃荷可能就無法成為20世紀自畢卡索之後最知名的藝術家。
二、名人肖像
安迪‧沃荷最為人所推崇卻也最遭致批評的畫作是他的名人肖像。安迪‧沃荷在「工廠」創作的肖像畫翻轉了傳統認為肖像是用來捕捉對象的本質這樣的想法。肖像與其說是為了顯露真實的自我,不如說是為了展現一種公眾的身分,彷彿一付公共的面具。安迪‧沃荷的肖像畫展現了公眾身分的人工的面相,讓所有人都擁有成為超級巨星的潛力。除了瑪莉蓮‧夢露、毛澤東、貓王或伊莉莎白‧泰勒等知名人物肖像外,安迪‧沃荷亦以一般人入畫:男人、女人、跨性別者。
一位能真正掌握普普藝術的藝術家有能力讓任何人的臉孔,儘管不知名。顯得難以忘懷。不過安迪‧沃荷並不選擇做「大師」,他反而選擇做組裝生產線的「勞工」,致力於將他的產品推廣到全世界。這些圖像是由局部的、鮮明的、不自然的色調所構成,並經常使用對比鮮明的顏色,這是設計來給予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與傳統圖像相較,它們顯得完全的創新,並且就像一個工業產品一般被系列性的複製。
在這個展區中以〈瑪麗蓮‧夢露〉為主,包括1971年 紙上膠印、1967年紙上絹印等不同版型作呈現,觀眾可以細細作比較。
資料顯示,從1962年起,安迪‧沃荷開始非常熱衷於照相絲網印刷。後來這項技術更造就了安迪‧沃荷最明確的創作風格:它簡單、快速,同一張照片可以反覆做多次不同的變化。很難想像安迪‧沃荷當初決定用瑪麗蓮‧夢露的肖像來創作他最早的、毫無疑問的也是最知名的普普風格作品之一,其實純屬巧合。瑪麗蓮‧夢露死於安迪‧沃荷創作這件作品的同一個月,她的美麗臉龐與高知名度,對不斷被重複印製的肖像作品而言似乎再完美也不過了。安迪‧沃荷選擇運用在創作中的照片是瑪麗蓮‧夢露1953年的電影《飛瀑怒潮》(Niagara)的宣傳照。他運用瑪麗蓮‧夢露的照片創作了許多普普藝術作品,包括被認為在當代藝術中最具有影響力的〈瑪麗蓮雙聯畫〉(Marilyn Diptych)。安迪‧沃荷不用素描或繪畫的方式畫下瑪麗蓮‧夢露的臉,卻選擇使用現成的照片以確保任何人能一眼就辨識出她來。瑪麗蓮‧夢露散發著名人的光芒,也是當時代的「性感」象徵。而普普藝術裡的名人肖像也成為60年代有別於其他時代的特色,反映出對名人文化的嘲諷。
另外,安迪‧沃荷也從1963年開始以作品《兩個艾維斯》(Double Elvis)呈現貓王,這位歌手早在1956年就因參演首部電影《鐵血柔情》(Love me tender)而攀升至巔峰。雖然如此的形象深植人心,但安迪‧沃荷所創作的每幅貓王作品都別具特色甚至獨一無二。安迪‧沃荷並未根據貓王在《艾德‧蘇利文秀》(Ed Sullivan Show)中的典型形象來創作,更不是參考他在唱歌時那有如雜耍演員般的表演。他選擇的是1960年由唐‧席格(Don Siegel)執導的,改編自小說《火紅長矛》(Flaming Lance)、的西部片《手足英雄》(Flaming Star)的宣傳照。之後安迪‧沃荷在洛杉磯費魯斯畫廊(Ferus Gallery)舉辦「艾維斯秀」(Elvis for show),一口氣展出 22 幅銀色的艾維斯(Silver Elvis)系列作品。安迪‧沃荷對「銀色」近乎執著,所以把他的第一個「工廠」工作室的房間全塗成銀色取名為「銀色工廠」。
安迪‧沃荷以毛澤東的官方照片作為主題,是從1972年開始,並運用強烈的色彩創作了一系列共10幅的作品。這些絹印版畫的複製性令人聯想到毛澤東統治時期,被大量製造並在中國四處張貼的宣傳海報。不過,此系列的用色卻是結合了東方的大眾意識形態與西方的美學。而這些色彩鮮亮的肖像就像安迪‧沃荷其他名人肖像一樣,讓毛澤東,一躍成為流行偶像。
安迪‧沃荷終於在1982年造訪中國,此次中國之旅留下了一張著名的相片:他站在懸掛於天安門廣場的毛澤東肖像前與之合影。合照是黑白照,後來他就創作出毛澤東的黑白肖像。
三、雜誌與音樂專輯封面設計
安迪‧沃荷於1969年創辦了《內幕雜誌》(Interview Magazine),別稱「普普水晶球」(the pop crystal ball),定義了曼哈頓那段時期的歷史。安迪‧沃荷的採訪方式以原味呈現著稱,從不為了讓語意更清楚或更簡潔而加以修飾,甚至對話中有所保留的部分也不例外。這本雜誌主要採訪當時的名人,並以對話的形式記錄採訪內容,這種方式如今已成通用的作法。
1949至1987年間,安迪‧沃荷共設計了60張音樂專輯封面,在在展現出他的興趣不僅侷限於具象繪畫,更及於音樂、出版與電影。為了因應大眾消費社會的走向,圖像設計與包裝技術對今日的音樂市場而言,變得愈加重要。這些專輯封面全都是安迪‧沃荷親自設計的,他喜愛跟他所推崇並且有私交的音樂家們合作。
在全白的背景上放一根以安迪‧沃荷風格設計的黃色香蕉,這張封面充分反映出普普藝術與音樂的結合。香蕉頂端旁寫著:「慢慢地剝開看看」,暗指香蕉其實是貼在封面的貼紙,撕開後就會看到一根剝了皮的、迷幻的粉紅色香蕉 - 此為再清楚不過的性暗示了。
這次展覽,呈現的是地下絲絨樂團的專輯封面呈現的是安迪‧沃荷的代表圖像之一:可口可樂瓶。
安迪‧沃荷於60年代首次在畫布上繪製了一個真人尺寸大小的可口可樂玻璃瓶。當時他尚未成名,但這些卻成為他的首批普普藝術作品。當他後來決定從插畫轉至油畫,日常生活裡的物件遂成為他的創作靈感:消費商品像是他常喝的可口可樂,以及在家中幾乎每天中午都會喝的湯廚濃湯。
在他選擇可口可樂瓶作為創作靈感的10年後,安迪‧沃荷在自己的著作《安迪沃荷的哲學 (從A到B,循環反覆)》(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 (from A to B and Back Again))中,公開談及可口可樂的民主。
「美國之所以偉大,在於它開始了最富有的與最貧窮的消費者,基本上均購買同樣商品的趨勢,所有的可口可樂都長的一樣,且同樣好喝。伊莉莎白‧泰勒知道,總統知道,乞丐知道,而你我也都知道⋯。」
至於與時代雜誌的合作,就得從約翰‧戈帝說起,他是甘比諾黑手黨(Gambino Mafia)家族的知名成員,是當時最惡名昭彰的黑手黨份子,他被控謀殺、放高利貸、敲詐勒索、逃漏稅等多項罪名。《時代雜誌》決定邀請安迪‧沃荷為他們製作九月號的雜誌封面,該期雜誌是關於黑手黨的特別報導。這讓安迪‧沃荷的創作履歷又增添了一個新的項目。雖然戈帝不屬於安迪‧沃荷向來習慣的「電影明星 - 樂手 - 藝術家」範疇,但他卻有著安迪‧沃荷熱愛的名流特質。戈帝之所以被稱為「華衣教父」(Dapper Don),是由於他在攝影機面前流露的個性和他那些昂貴的裝束。他有其獨特的個人魅力,是罪犯世界裡的名人,更是眾所皆知的人物。
四、絹版印刷及其他技法
安迪‧沃荷自1960年起,開始嘗試在當時並不甚普及的絹印技術。其創作過程相當冗長,需要高度的耐性以及能敏銳察覺細節的眼睛。安迪‧沃荷的首批絹印版畫之一即是他那些一擊中的的瑪莉蓮‧夢露肖像。他將絹印技術的效率變成他的優勢,用同一圖像創作出多種版本。這個系列的創作堪稱史無前例,並給了安迪‧沃荷創作大量其他系列的靈感,主題範圍從湯品到漫畫人物、從花到美國流行文化不等。
由於出身於貧困的家庭,安迪‧沃荷公開承認自己不但愛錢,也愛畫錢。
1960 年代早期,他曾描繪了一幅一元紙鈔,然後1981年再度回歸這個主題,創作了整個系列的《美金符號》。
它們是安迪‧沃荷最有力也最大膽的圖像之一,來自於他不斷挑戰藝術成規的大膽改造。
關於美金符號(Dollar Signs),安迪‧沃荷大言不慚地表示:「好的藝術就是會賺大錢的藝術」,並直率地將美金符號印製成藝術符號。
1964年,沃荷參考《現代攝影》雜誌中一張綻放的朱槿花攝影作品,創作出他大受歡迎的系列作品《花》。作品是正方形,可以隨意翻轉方向。
花向來是安迪‧沃荷創作中不斷出現的元素。一般普遍認為花代表安迪‧沃荷最私密、最少曝光,也許是最具爭議性的部分。安迪‧沃荷在1964年首次嘗試創作《花》的系列絹印版畫,使用派翠西亞‧考菲爾德(Patricia Caulfield)鏡頭下的朱槿花。多年來,〈花〉多次的被運用與詮釋,主因正是因為安迪‧沃荷與它的關連。
安迪‧沃荷宣稱〈湯廚濃湯罐〉是他最愛的作品,並且表示:「我應該就只畫湯廚濃湯罐,然後一直畫下去,反正大家都只畫一張畫。」這項作品絕對是安迪‧沃荷藝術生涯的代表作,更是他從手繪轉到相片絹印的關鍵過渡作品。此作的用意並非推崇消費主義,而是湯廚濃湯罐對他有著更實際的意義:湯廚濃湯引發了他小時候在賓州生活時,每天都要喝湯廚濃湯的記憶。作為窮困的捷克移民者之子,安迪‧沃荷將湯廚濃湯與慰藉感連結在一起。濃湯也喚起了他對母親茱莉亞的回憶。
沃荷的〈林肯中心門票〉是他向林肯中心舉辦的「紐約電影節」(New York Film Festival)的一個獻曲。自1963年起,紐約電影節不斷把全球各地最新、最重要的電影作品帶到紐約。這個以鮮明的粉紅色、紅色以及藍色重新詮釋的〈林肯中心門票〉是安迪‧沃荷將生活中的物件改造成藝術作品的最佳範例。他還創作了一幅未落款的500元紙鈔,但顏色與真鈔略有差異。
此一系列標示了安迪‧沃荷在取材上從商業製品至歷史物件的轉變。安迪‧沃荷以創作花和頭顱系列的同樣方法來創作〈太空水果〉,取用傳統的特性,並將其某些最知名系列中的個別元素孤立出來。在他整個創作生涯中,安迪‧沃荷與助理們以及版印師們一起創作了許多版畫系列。1977年,他認識了版印師魯伯特‧詹森‧史密斯(Rupert Jasen Smith),並共同創作了〈太空水果〉。這些版畫作品展現出安迪‧沃荷對靜物畫的實驗性嘗試。就本質來說,靜物畫著重於形體、顏色、空間的研究,並經常帶有象徵性。數世紀以來,藝術家們透過畫著水果、蔬菜、玻璃杯以及昆蟲的靜物畫構圖研究來展現他們的藝術知識。
好展覽接踵而至,台北人真有福氣!!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