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館長抱怨關稅、抱怨政府保護納智捷的新聞,我笑了笑:因為他的情緒是直觀合理的,能理解;因為他不懂經濟邏輯,所以發言顯得好笑。
談到保護,就得說說關稅與特許;說到特許,就可以談談經濟學上「尋租」的概念。
也許因為同溫層逐漸厚實,或是因為經濟學日漸普及,我越來越常在臉書上讀到「尋租」這個經濟學詞彙。
有精準的應用,當然也就有籠統的誤用,所以今天我藉由介紹知名老太太經濟學家Anne O. Krueger(安妮・克魯格)的經典論文《尋租社會的政治經濟學》中關於尋租的闡述,說明「何謂尋租」和「尋租有和壞處」。
本文冗長略嚴肅,慎讀。
在進入正文前,先說兩個前提:
1. 尋租(rent-seeking)的定義,在Wikipedia上的定義是:在沒有從事生產的情況下,為壟斷社會資源、或維持壟斷地位,從而得到壟斷利潤(亦即經濟租)所從事的一種非生產性的尋利活動。
至於企業或個人在尋租過程中所爭取的市場,則稱為「尋租市場」。尋租市場愈大,表示一個經濟環境中能被不公正壟斷的事物較多,而整體的經濟效益也會因而降低。
2. 安妮・克魯格的問題:
克魯格的政府干預理論有偏誤,她的闡述過於貶低與忽視政府在資源配置與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記住這兩個前提,那我們正式開始。
克魯格的尋租:
1974年,安妮克魯格發表了經典的《尋租社會的政治經濟學》,這篇論文中,她以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在各領域的「數量配額」、「許可證制度」為例,也就是俗稱的貿易保護,對尋租現象作出的分析。
第一個問題出現了:「自由貿易不是很好?為什麼政府會發行進口許可證呢?」
三點原因:
1. 外匯短缺的問題。
2. 扶持(保護)國內產業。
3. 國家有租金收入與稅收。
看似合理,副作用卻隨之而出:控制許可證有限,所以稀有;稀有的許可證可帶來利益,而掌控許可證分配權的人,則成為控制資源的人;因此,這誘使人們開始用各種合法與非法的手段去奪取特許權及其背後的利益。
用尋租理論的話是這麼說:租金則是一種由政府幹預帶來的非生產性的收益,租金的存在必然刺激人們「尋求租金」,因而產生「競爭性尋租」的行為。
競爭性尋租的後果有三:
1. 競爭性的尋租活動,誘使人們把大量資源從「生產性用途」轉移到「非生產性用途」(投資研發的費用拿來賄賂),這類活動只會帶給給個人或利益集團收益,而不是帶給整體社會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是純粹性的利益再分配,是一種浪費。
2. 競爭性尋租會導致資源配置偏離最佳狀態,而資源配置的扭曲及資源的浪費將導致經濟不是在市場平衡機制下運作。
3. 尋租活動會造成額外社會福利損失。
接著,從資源浪費的角度,克魯格開始較詳細的分析,以「許可證發放的標準」為例:
1. 如果是以生產力為許可證頒發標準:
如果許可證是根據企業的生產力發放的,企業家就會動用額外的資源去擴大生產能力,以便取得更多的許可證,而不管這些生產能力能否充分利用,結果造成生產能力的大量過剩。
2. 如果許可證的發放權掌握是由政府官員主觀決定:
人們就會動用「額外資源」去影響許可證的分配概率和預期規模,著名的方式有:「關說」、「把企業搬到政府附近」、「賄賂」、「雇用官員的親信進企業」。
而因為有額外利益,政府決定分配許可證的職缺,就成為了肥缺,誘使政府職員進而用各種方式來取得這個職位,進行尋租。
此外,對於「許可證導致的社會福利的額外損失」的部分,克魯格用一個簡化模型來闡述。
1. 假設:
一個國家只消費兩種產品:糧食和進口品。只有兩個部門:農業部門和分配部門
只有一種生產要素:勞動。
2. 闡述:
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勞動在農業和分配部門的分配處於最優分配,社會福利最大壞,此時農業部門的薪水與分配部門的薪水相等。
這時,政府頒發了進口限制的政策,同時完全阻止「尋租」的發生。由於進口減少,分配部門勞動力的需求量相應減少,多餘的勞動力便被用於農業部門,農業產量增加,但在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下,農業薪資下降。
分配部門則由於許可證控制而處於壟斷地位,其薪資水平由於進口品價格的上揚而提高。此時的社會福利損失表現為:由於分配部門處於壟斷地位所造成的消費者剩餘的減少,被稱為「直接福利凈損失」。
省略中間的種種,直接說克魯格在尋租理論上的結論:
1. 如果非得對進口進行限制,關稅比發許可證好。
因為關稅所生成的租值(租金),遠少於許可證所生成的租值;如果政府不能有效控制爭奪許可證的尋租行為,則禁止進口比實施進口配額更可取:禁止進口將消除尋求租金所浪費的資源,而國內生產的額外成本可能少於租金的價值。
2. 一旦形成,即使政府有限制人們對租值的爭奪,仍會陷入進退維谷。
因為,如果政府為了阻止由尋租所導致的資源的非生產性使用、而限制人們的尋租行為,那麽,現有的尋租集團就會更長久地獲得租,從而帶來社會收入分配不公的後果。
然而,如果放任人們尋租,雖然租值會在尋租競爭中消散,資源浪費驚人。
3. 尋租行為會破壞人們對市場機制的信仰,產生對政府干預的渴求。
尋租破壞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使「人們把價格制度看作一種可以為富人和有關系者帶來好處的機制」;如果市場機制受到懷疑,則必然會有人尋求更多的政府干預,從而增加尋租的經濟活動的空間:惡性循環。
後話:
任何一個政策,不論其本意為何,都會在經濟邏輯的本質上產生質變,這給我們一個啟示:政策和改革很重要,但在設計與推行政策時,除了要考慮它們的短期效益,更要考慮政策帶來的動態演變和動態效果。
選擇,有代價。
當經濟或生活狀況不好時,人們的直覺反應往往是「請政府主持公道」,如勞團、工會、小農、傳產、弱勢群體等。
然而人們卻忘了一點:「請律師要花錢,請政府辦事也有代價。」
這個代價就是:市場效率、福利損失與越來越熱門的尋租遊戲。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