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賴祥蔚/民調與收視率都可能造假

 這次選舉,很多民眾都知道民調可能造假了。其實不只民調,電視收視率也可能造假。前一段時間大陸電視圈又傳出了收視率造假的新聞。

 所謂的收視率造假,就是某些電視台或電視劇製作公司為了爭取更多的廣告資源與知名度,而去收買收視率調查公司或是收視戶。

 這種收視率造假的現象,在市場調查與民意調查中也會出現,有一些調查機構會製造假的數據,以此來討好委托的客戶,或是賺取不當的利益,例如扭曲實際情況,或是省下調查費。

 相較於市調與民調,傳統的收視率調查又多了一種造假的可能,就是去收買收視戶。因為市調與民調主要都是透過隨機抽樣方法來選擇樣本,因此每一次的樣本都不會一樣;但是傳統的收視率調查名義上雖然也是隨機抽樣,實際上的樣本收視戶卻不太有改變,因此只要知道了誰是樣本收視戶,就可以透過收買的方式來影響調查結果。

 以台灣的樣本收視戶來說,大約一千八百戶,因此如果有人收買了二十戶,最少就可以取得1.1%的收視率。這種成績,在台灣已經可以排到收視率的前一、二十名了。

 當然,台灣收視率調查的造假不像大陸最近接連鬧上新聞。但是台灣的收視率調查就沒有問題嗎?其實有不少值得檢討的缺失。

 各界經常質疑的部分包括:首先,樣本收視戶真的是隨機抽樣而來嗎?其次, 樣本結構跟母體結構在年齡、收入、學歷等人口變項的差異如何?第三,傳統收視率數據,比起數位有線電視收視數據及一些網路互動節目的收視數據,經常存在客觀的出入,怎麼解釋?第四,大多數台灣電視節目的收視率經常不到1%,但是抽樣誤差卻高達2-3%,這樣的收視率數字有什麼意義?

 舉例說明,調查數字如果是5%,以誤差2%來看,實際的成績應該介於3%到7%之間。更麻煩的是,台灣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數字都遠低於誤差,幾乎只有誤差的十分之一,嚴格來講,根本不具有參考意義。就像有個學生的考試成績八十分,但是考量誤差之後的真實成績可能介於-720分到880分之間,這樣的成績有參考意義嗎?

就是這種引起了不少質疑的傳統收視率調查方式,長期以來主導台灣的電視產業,包括廣告分配與節目身世,都是由這種不夠精準的收視率決定。

 儘管質疑的聲浪不少,但是台灣的主要調查機構卻不太公開正面回應。

 過去在一家獨大的情況之下,台灣的廣播電視媒體與廣告公司對於前述的不合理現象,不是一知半解,就是默默接受,偶爾有一些批判的聲音,也難以改變市場現實;公平交易委員會則是以收視率市場規模不大為由,不介入收視率調查的市場壟斷問題。其實收視率調查影響的不只是收視率數據的買賣,更牽動了電視產業,乃至於社會文化,影響深遠。

 最近幾年以來,很多年輕人根本不看傳統的電視機了,都是在網際網路上收看影音內容,甚至收看的是境外的網路平台,這就使得以傳統電視機為主的收視率調查方式更顯得不符合時代需求。

 傳統的收視率調查方式除了造假之外還存在不少問題,所幸這種過時的調查方式即將走到終點,隨著網路大數據的出現,傳統的收視率調查技術很快會被淘汰。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i-Media愛傳媒榮譽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