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楊力州
【撰文:郭恆成│攝影:吳偉祺】絕大多數台灣人,對二○○九年八月八日的回憶,是個風雨交加的父親節。儘管過了四年,「莫拉克」三字早被國際除名,衝擊稍微撫平,它仍不時浮現;為的,絕非提醒痛徹心扉的遺憾,而是彰顯堅韌重建意志。楊力州導演新片《拔一條河》,讓人體認甲仙的痛,以及隨之而來的生命力!
這場訪問,我帶著「贖罪」的心。兩年前,曾以研究生身份前往屏東縣泰武鄉,記錄部落遷村遷校經過,無法掩飾心中的罪惡感(為畢業而研究),明白自己腳下踩踏迢迢長路,充其量只能匆匆一瞥,如同楊力州導演所說,「橋樑路通剪綵那刻,才是重建的開始。」他們扛鏡頭攝錄甲仙人的步伐,觀察傷口結痂新生綠芽,《拔一條河》是甲仙的大人小孩,重新和故土連結的證據。
圖/楊力州
製作一冊「國家相本」
「相本對家庭而言很重要,小時候看爸媽幫我們拍照,然後小心翼翼存放。紀錄片就像國家的相片,我們花這麼多時間拍故事,然後放入相本。」楊導一幕幕保存甲仙的喜怒哀樂,看似被動的觀察者,最能看清重建的光明與黑暗。「我不太喜歡強調甲仙,這部片講的是台灣的困境,我們只是以小去看大。當老天爺幾乎奪走所有東西,我們才發現過去忽略什麼。」
甲仙位處南橫公路入口,居民多經營觀光業,賺取遊客入山前的過路財,昔日芋冰飄香的觀光模式,面臨迄今道路時常中斷、流失客源的轉型瓶頸。「《拔一條河》不是講八八重建過程,而是『後八八』,需要曠日費時的心靈重建。」生活上,當地的新住民媽媽肩挑家庭重擔,清理遭沙石深埋的農園,著手復耕;精神上,甲仙學童參加拔河競賽,鼓舞大人面對困境。不論老少,以黃土斑駁的群山為景,流露質樸的人文風貌。
「這個小鎮有我最愛的台灣人情味,像日本電影《幸福的三丁目》,看得見人跟人互動幫助。我們常聽到『最壞的年代就是最好的年代』,但最壞的年代明明就『最壞』,怎麼可能最好?我在拍攝中體認,最壞的年代有機會變成最好,只要中間有『參與』。」小鎮居民力求振奮,日復一日腳踏實地,憑藉「堅韌」,他們打直腰桿。
圖/楊力州
緊緊抓牢 拔一條河
甲仙國小的孩子,決定付諸行動,要再次活絡鎮上,讓大人重燃熱情。他們在組合屋上課、利用課餘練拔河三小時,勤奮得讓教練印象深刻。「這些小朋友超愛拔河,比較可憐的是教練(張永豪),小朋友早中晚都練耶!教練想睡午覺,小朋友就乒乒乓乓跑去敲門,教練說今天不練習,小朋友個個面無表情,只好再問『不想練的舉手』,沒人。他們很主動,因為從比賽中得到成就,可以替甲仙帶來好消息,獲得比郵票面積大一些的地方報導。這些童真大人看在眼裡,怎能不被感動?」楊導笑著說。
這群小選手,沒給地方漏氣,近年來獲得三十幾座獎盃,拿過十幾次冠軍,是名副其實的「少年英雄」;今年五月,他們代表高雄市出賽,在全台一百三十四隊中,奪得女子亞軍、男子季軍,混合組第五名佳績。返鄉那刻,家家戶戶出門放炮迎接,孩子哭得淚眼汪汪,這一拔,也將眾人鬱悶的心結拉鬆。「連這樣的小鎮都可以翻轉再起,台灣憑什麼說站不起來?」另一群推動重建的力量,由新住民媽媽默默進行。
圖/拔一條河海報
靜靜耕耘 家鄉生計
「她們從東南亞或大陸嫁來台灣,甲仙國小每三人,就有一位是新住民媽媽的孩子。十幾年前她們飄洋過海,希望落在這裡,芭樂樹需兩到三年才能採果,卻在洪水中被捲走,帶來一顆顆大石頭,土地非常貧瘠;她們不怨天尤人,搬走石頭種回芭樂。在這群媽媽身上,我們看到台灣人引以為傲的精神,曾幾何時早已遺忘!」甲仙媽媽種水蓮、爬果園,也穿梭湯水油醋的餐飲業中,支撐家計,也考驗耐心。楊導在敘事裡安插這些溫柔媽媽,「當我們看到一群人,在相當於九二一大地震的災難後肩負重建。作為紀錄片導演,不趁這時高舉他們的價值,要趁什麼時候?」
根據教育部統計,民國一○一年全國小學、國中生共約兩百萬人,新住民子女就超過百分之十五。先天語言及文化差異,讓融入社會要花更多心力,他們同你我一般,不輕易言苦,只專心「討生活」。「他們數目已經超過原住民,原住民的認定方式是小孩只要雙親任一位是原住民,族群認定上就可納入,新住民則否。其實他們已經不是數目最少的一群人。」
今年農曆過年,《拔一條河》接近拍攝末期,長期陪伴新住民媽媽的社工,有天對工作團隊說:「導演,你們相機看起來不錯……」「當然,你知道他們說這些的背後,一定有些要求(笑)。他說媽媽們沒拍過全家福,每次看其他人家裡掛的,都很羨慕。我說沒問題,舉手之勞而已,但社工又說他們也沒拍過婚紗……」甲仙居民熱心四處張羅,還跑到高雄內門,和已歇業的婚紗店借衣服,好不容易約了時間地點,由楊導開著小發財車,歡歡喜喜出發。
「他們沒有禮車,可是每次到田裡,都希望這輛發財車滿載,顧名思義就是要發財,裝滿芭樂才會幸福嘛。拍攝那天我非常非常開心,頭一次當禮車司機,後頭載五位新娘,我很驕傲(笑),衷心期盼這是她們嫁來台灣的第一天,帶著燦爛笑容;但不是,她們已經嫁來十多年了,所以拍下這樣一張照片。在電影裡也有呈現。」時光無法倒流,十年的刻痕烙在媽媽雙手、臉龐和這塊土地,若婚紗象徵幸福,或許受拔河隊激勵、重拾信心的小鎮居民,能繼續譜寫他們的故事,因為,結局尚未底定。
《拔一條河:甲仙的人情與美味》
余宜芳、楊力州
民國98年夏天,莫拉克帶來龐大雨量,沖毀甲仙人的家園。谷底之後,是艱難的再起,但他們忘卻哀傷努力向前,只記住痛苦淬鍊出來的力量。甲仙國小拔河隊的小朋友,在101年6月拿下全國比賽亞軍,為甲仙爭取榮譽,也喚回大人被摧折的信心與勇氣。人生就像拔河,只要還有一絲絲希望,就要緊緊抓住,永不放手!他們用痛苦淬煉出來的力量,雙手緊握粗麻繩,握住甲仙的未來。
台北電影節、金馬獎常客導演楊力州, 花了超過一年時間,在高雄甲仙蹲點拍攝, 交出創作生涯中最複雜糾葛的紀錄長片「拔一條河」(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透過新住民姊妹與當地居民的重建故事,我們在這個飽受八八風災 摧殘的山中小鎮,發掘甲仙獨特的美與活力, 期待新希望的綻放。 《拔一條河》facebook粉絲團 www.facebook.com/botw2013
楊力州
1969年3月9日生,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現為紀錄片工作者。他的作品融合感性與趣味,又勇於挖掘世人不敢逼視的赤裸情感與種種荒謬矛盾的社會制度,使得他的作品除了最純真的人情以外,也是最沉重最銳利的社會刻畫。
.本文經潮人物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潮人物網路平台(2013):
https://chewpeople.com.tw/vol36-yang-li-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