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將至,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特地舉辦「旗麗時代:伊人、衣事、新風尚特展」,透過150件旗袍各自展現的寧靜、婉約特質,述說臺灣動蕩的百年歲月,大時代背後所蘊藏的女性堅毅、安定力量,展期自本(102)年5月11日起至11月10日。
今(10)日上午該展預展記者會中,文化部長龍應台身著臺灣老師傅手工縫製的旗袍,和其他近三十位穿著旗袍的媽媽們共同出席。為龍部長裁製、投身旗袍手工藝製作達半世紀的資深旗袍師傅許榮一、資深花扣師傅蔡蕊也到場,親自解說每套旗袍背後代表的民族美學、時尚品味,如何從選料、剪裁、縫製,透過師傅靈巧雙手一針一線地打造最獨特的女性魅力。
多位參加記者會的民眾分享自身旗袍的故事,有位身上穿的是婆婆為新嫁娘親手製作的旗袍,她非常感念婆婆的疼愛;另外有一位因憶及已逝的乾娘,現場幾乎潸然淚下,「身上的旗袍不僅是一件最隆重的服飾,更代表一段珍貴的記憶。」龍部長聽了之後感嘆的表示,她也想翻出母親的照片,回憶當年母親身上旗袍的故事,因為旗袍最重要的意義是代表國民的共同記憶,也是國民美學的呈現。
除旗袍展件外,該展同時展出許多充滿故事性的展品,包括百年前臺灣前輩美術家陳進所繪膠彩畫、身著素面旗袍的20年代臺灣閨秀,芙蓉般清雅,安靜地述說著舊時歲月;以及美術家李梅樹手繪的旗袍畫作,庸容典雅,展現時代女性婉約風範;服裝展件中也包括新竹鄭進士家族百年前的刺繡花卉長袖旗袍,留有清代大戶人家的唐裝風格,淡雅清新,是難得一見的手工精品。
資深旗袍師傅許榮一自18歲的時候離開家鄉來到臺北,從拜師學藝至今已經做了超過半世紀的旗袍,他感嘆的說,現在這門手藝已經談不上賺錢不賺錢的問題了,他堅持下去的原因只是擔心「哪天老客人找不到人幫忙改衣服要怎麼辦?」同時也擔心有一天旗袍會真的失傳,因為在1970年代左右,穿旗袍、唐裝的人就已經開始減少,未來可能只能在博物館裡看到,所以近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推廣旗袍,希望能讓大家認識到旗袍的獨特與美好。
手藝精湛的資深旗袍花扣師傅蔡蕊投入花扣製作生涯40多年,10年前退休,目前只偶爾替相熟的旗袍師傅做幾對花扣。她說很多人其實並不清楚花扣並不是由旗袍師傅所製作,而是另有專門師傅。紐釦基分上分有直釦、筒釦、盤釦、琵琶釦、花釦、壽字釦、雙色花釦、填棉花釦等,都是旗袍上吸睛的細節裝飾,這次她共出借近二百件花扣樣本展出。
臺博館表示,旗袍製作的設計細節,顯露其獨特精細的美感。從製作工具的準備、量身的步驟、打版與製圖、試穿與試穿前的處理、領子與扣子的製作、鑲緄裝飾,一直到收納與整燙,無一不是細密雕琢。因此該展也將對旗袍技法做一完整介紹,讓觀眾得以深入瞭解這些精湛的技藝。特別是在時間的推移之下,大多數東方女性已經沒有穿著旗袍的經驗,該展希望能引發觀眾重新體驗旗袍或長衫的獨特魅力。
臺博館位於臺北市襄陽路2號、228和平公園內,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全票20元、半票10元,一次購票可同時參觀兩館。除「旗麗時代:伊人、衣事、新風尚特展」外,另展出「時空膠囊─琥珀特展」(至12月22日止)、「糧食方舟」特展(至9月22日止)、「微妙微俏-大自然的奇珍幻影」特展(至5月19日止)、臺灣「礁」點‧東沙環礁特展(至9月1日)等;土銀展示館(臺北市襄陽路25號、臺博館斜對面)則常設展出「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土地銀行古蹟修復室」、暨「土地銀行行史室」。民眾如欲查詢展覽暨各項活動詳情,可上國立臺灣博物館官網http://www.ntm.gov.tw/,或電洽(02)2382-2566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