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從身體語言、認識、情感、個性和社會性方面對兒童身心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幾位音樂專家透過「三九健康網」表示,幼兒階段實行音樂教育,可促進孩子大腦的發展,使其在語言表達、肢體協調、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感知力、與人交往合作等方面獲得提升,並進而影響其個性發展,達到發展其他智慧的目的。
根據《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戈登教授與其他研究人員,對78名4歲上下的幼兒進行試驗,並將這些孩子分成3組,一組學習莫札特和貝多芬的鋼琴曲,一組學習電腦,一組則不接受特殊訓練,接著利用拼圖遊戲測試這些孩子的智力。9個月後,學習音樂的孩子得分平均提高35%,其他兩組的孩子則幾乎沒有提高。研究人員表示,幼兒期是大腦的推理能力與想像能力開始的階段,此時大腦思維模式很容易形成,在這一階段接受音樂訓練,會使得大腦融會貫通,並提高大腦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
提到音樂教育,不少家長只想到讓孩子去學琴或跳舞,認為這種專業學習就是音樂活動的全部,這其實是非常功利的音樂觀。音樂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和生活情態的一種方式,而樂器演奏和舞蹈僅僅是音樂活動的一種形式。太過強調純技巧性的樂器學習和舞蹈學習只是讓孩子學到了使用某種樂器和跳某種舞蹈,並沒有讓孩子獲得美好的音樂體驗,甚至會破壞他對音樂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最後成為一個離開曲譜就不會彈琴、離開樂曲就不能跳舞的孩子。
音樂啟蒙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接觸音樂,充分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大膽地去嘗試,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例如樂曲欣賞可提高孩子對美的感受力、樂器演奏可發展孩子動作協調、交往能力等。因此,家長不要把音樂教育看得太嚴肅,反倒必須創造讓孩子輕鬆學音樂的家庭環境,使其能夠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進而熱愛音樂。
孩子在用耳朵聽、眼睛看、嘴巴唱,加上配合各種動作的同時,能夠調動各個器官都參與音樂活動,使得孩子注意力集中,也同時訓練各方面的協調能力。0~2歲的音樂教育,主要以聽為主,以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感知力和領悟力;3歲左右是聽力辨音發展的重要階段,如果讓孩子多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和節奏,有助於他們辨音能力的發展,也可以培養孩子的節奏感;4歲是創造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可以讓孩子從單純的節奏練習轉向旋律、音準的培養,並配合樂曲接觸樂譜,家長也可以鼓勵孩子自己編創歌詞。至於在樂器的選擇上,一般來說學習鍵盤樂器一年,基本掌握了音準和節奏感後,再學絃樂器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