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年輕世代的戰場,絕對不只是台灣!

多元選擇的第一步,就從出國開始

 「國際觀」、「第三外語」、「就業移動力」這類詞彙是否也入侵你的生活當中了呢?當學習、職場不再僅侷限於原生國界之內,留遊學成了接觸「國際化」的第一步,但眾人依舊抱持著走出國境是否就有「國際」的疑慮,EF台灣區總經理楊愛麟指出,出國的目標是甚麼才是關鍵。

 高中期間或是高中畢業就出國會不會太早?在台灣念國際學校就能夠真正國際化?楊愛麟劃分出年輕人留遊學的心態,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她提到,雖然雙親是台灣人,在家也都用中文交談,但在這樣的雙語環境成長,並沒有讓自己回到台灣工作時,能夠相對地了解台灣的文化或生活方式甚至是溝通方式也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期。楊愛麟表示,想要真正了解另一個國家,是讓孩子有機會走出舒適圈,在當地就學前,花一段時間在海外學習與適應當地環境。 孩子在陌生的環境學習獨立、挑戰自我、成長,並找到自己的路,其重要性並不亞於獲得一個海外文憑,如果只是單純讓小孩在台灣做好準備再出國, 等於是少評估海外環境就學的基本技能,考試的成績、語文程度的認證都不足以證明海外學術環境的適應力。

 沒有環境的外力,語言學習難以達到實際應用步驟,許多民眾視留遊學為一個語言能力自我檢測的機會,並透過環境的壓力完成台灣在英語教育所欠缺的口說部分。但眾人詬病的即是到了國外,周遭同是來自台灣或中國的華人,為語言學習打了折扣。楊愛麟認為海外學習語言應該分為三部分,第一是能不能一個人在陌生環境生活以及與當地人溝通,其次是在當地考過考試認證以便入學,最後是學術能力的提升,因為即使英語程度是夠好的,不代表真的能夠適應在當地升學、生活。

 EF每年皆會針對全球非英語系國家學習者進行英文能力測驗,近來台灣成績逐年下降,顯示台灣年輕人的英語能力是沒有進步的。台灣制式教育,對於英文程度好壞界定,局限於成績的高低,卻忽略在國外是否真的能溝通。以教育機構模式EF於19個國家、50個校區設定據點,召集世界各地的學生到目標國家學習,並且針對不同目的性的學生規劃不同的課程種類,EF提供海外升學課程,透過在地升學總監教師輔導海外升學的所有步驟,並且在就學期間讓學生有實際接觸當地大學的機會,藉由認識與討論,挑選適合申請的學校及科系,以讓孩子適應海外學習為第一原則。

 出國留學展開視野,選擇也該打開世界地圖去選擇,打破台灣選擇留學國家的既定方向,EF依照學生的學術和職涯目標,提供個人化的海外課程,每位EF海外升學準備課程的學生,畢業後即可選擇全球超過200所聯盟院校之中的最低錄取保證,遍佈英國、美國、澳洲、新加坡、德國、及法國等地;同時EF協助海外升學的多元選擇。2016年EF英國校區的大學先修準備課程的畢業生,即超過半數申請到英國排名前30的知名大學,包含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經學院。

 時代在走,框架不能有,面對海外留學琳瑯滿目的選項,就如大學該選校還選系一樣困擾,該選擇國家還是學校也是眾多準留學生的思考點,但海外留學不能用統一架構、特定國家或學校,以美國為例,當地共有4700多所學校,所有學校並非在台都設有代辦據點,楊愛麟表示,同樣的課程規劃不可能適用於所有學生,唯有了解學生的語言程度、心理準備,針對學生的特性提供適合發展的國家和學校建議,才能成功踏出海外留學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