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林秀玲:扭轉一個孩子,就是拯救整個家庭


 【記者肖玲報導】國立花蓮特殊教育學校林秀玲老師或許天生就註定踏上特殊教育這條路,才會從一名對自我缺乏信心的農村女孩,蛻變成助人無數的資深特教老師。


 自幼生長在嘉義新港的她,大學原本念中文系,從小在農村長大,因為無法融入都市環境,一度感到自卑,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這種想被重視、想被看見,卻又缺乏特殊才能與機會的感覺,反而造就她寬厚的同理心,願意關注深藏在社會角落暗處,需要被關注的人。


 在大學時,林秀玲加入學校的服務性社團愛愛會,起初負責在育幼院陪伴孩童,卻發現小朋友都喜歡「漂亮姊姊」,讓外表不夠出色亮眼的她倍感挫折,決定轉往眼睛看不見的臺北啟明學校服務,這樣的決定,開啟了她與特教孩子們一段長達20多年的淵源。


 社團的志工經驗,讓林秀玲第一次感覺到,志願服務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在施與受之間,她反而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無論颱風下雨還是考試前夕,林秀玲與同學們從未缺席。在一次伊甸基金會活動中,林秀玲看到兩位不同障礙的孩子,一個當對方的腳、一個當對方的眼,彼此扶持前往用餐。這樣的畫面讓她震撼不已,內心不停問自己:「我好手好腳、眼睛又看得到,我有什麼自卑的權利?又有什麼悲觀的權利?」


 從那一刻起,林秀玲暗自決定,將來一定要替這群特殊的孩子做點事情。當年特殊教育在臺灣尚未普及,在臺北啟明學校佈告欄中,林秀玲看到彰化師範大學貼出特教研究所招生海報,決定利用課餘時間,邊代課邊準備考試。



 在啟智中心代課兩週後,林秀玲沮喪發現,明明自己只需要負責教兩名學生,帶著他們認識12,但孩子們卻怎麼教也教不會,外加家人的不諒解,讓林秀玲對現實屈服,回歸刊物編輯的工作。直到碩士班畢業,身旁朋友問起:「做這份工作,就能讓妳感到滿足嗎?」林秀玲陷入深思,最終決定重拾特教夢,先到臺中惠明盲校應徵保育員,接任重障礙班導師。在惠明盲校,林秀玲與滿懷熱情的夥伴們,一起為特教孩子努力,不單假日會相邀做教具,晚上也帶孩子逛夜市,在生活中學習……。


 在學校裡,同事們相處愉快,孩子們也給她很大的回饋,然而,林秀玲卻沒有因此自滿。機構中的老師們雖有熱忱,但缺乏更深入的特教專業,只能土法煉鋼,所以她把握住每一次進修的機會。剛好某一年暑假,學校送老師們到彰師大進修特殊教育學分,才讓林秀玲有機會真正接觸到特教專業的訓練,在學分班裡頭,她也認識了瑪利亞啟智學園的莊宏達醫師,之後轉任到瑪利亞啟智學園服務,也讓林秀玲認識了同樣投身特教領域的先生。婚後,她跟著先生搬回花蓮,從86年進入花蓮特教學校,一路被花蓮的土地黏著至今。


 還記得剛到瑪利亞機構服務時,班上有兩個腦性麻痺症的小孩,她表示因為腦麻孩子通常因為無法控制臉部表情,看起來口歪眼斜流口水,走起路來也歪歪斜斜,早年常被誤以為是智障兒,但在教學過程中,她卻發現其中一名孩子很聰明,於是主動告知家長,支持孩子回歸一般學校讀書。多年後,林秀玲在大學擔任講師,請學生蒐集跟特教有關的文章,結果一名交作業的學生,正是當年這名被誤以為是智障的孩子,他以數學資優成績考上中原大學會計系,這個消息,讓她興奮不已,甚感欣慰。


 林秀玲感慨,早年社會風氣保守,家裡一旦出現身心障礙的孩子,家長多半是「能藏盡量藏」,也因此延誤孩子們接觸早療的機會。曾有一名孩子其實只是弱視,卻被當成智障,一路走來都念啟智班。後來林秀玲利用空堂時間,與輔導組長分工合作,從頭開始教他,並建議家長轉到臺北啟明學校,這名沉默的孩子到臺北啟明學校不到一學期後,就帶著柔道第三名獎牌興奮的回來和她分享在臺北的新生活,之後更考到按摩丙級執照,不僅擁有一技之長,還可以幫忙分擔家計,獨立生活。


 林秀玲表示,她很幸運自己接觸特教20多年來依然保持熱情,而且處在友善的環境中、擁有強大的特教夥伴,這樣的氛圍讓家長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教師們也回饋給家長信心與能量,以持續這漫長的照顧路途。


 特教孩子像一本艱澀難懂的書,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用心閱讀,一旦讀懂了之後,這本武林秘笈,就能讓老師功力大增,縱使我們能陪伴孩子的時間不過短短幾年,但若能發掘孩子的優勢,成功扭轉孩子命運,也等於是幫助整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