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問題每年奪走許多民眾性命,為攻克這個人類健康大挑戰,全球醫療機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相關研究;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參加由財團法人先鋒品質管制學術研究基金會舉辦的「2025年國際品管圈大會(ICQCC)」,以「提升呼吸調控放射治療遵循率」為主題勇奪金獎,展現大林慈濟醫院在醫療品質與智慧放療的卓越水準。
放射腫瘤科自主研發 呼吸調控技術獲肯定
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自2012年成立「套圈圈」品管圈以來,在全國競賽屢屢獲獎,先後獲得4金5銀16銅,成績優越。周嘉慧醫師指出,呼吸調控是精準放射治療的重要技術,尤其肝癌、乳癌及肺癌病人的腫瘤會隨著呼吸起伏而位移,若能協助病人穩定閉氣,不僅能減少正常組織受照射的風險,也能讓腫瘤鎖定更精準,副作用更低。
放射腫瘤科技術主任石怡婷分享,為達到「品質標準一致性、提升放射治療精準度」的目標,放射腫瘤科不僅建立了一致性的呼吸調控訓練和引導手法,更自行研發了視聽覺雙重回饋的呼吸調控技術。
革命性突破!全臺第四家「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

圖:心臟外科團隊成功為86歲尤姓患者完成「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置換手術」/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被譽為「沉默炸彈」的主動脈弓血管瘤,一旦破裂,死亡率極高。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團隊,成功為86歲的尤伯伯完成全臺第四家「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置換手術,以微創導管方式,在不需開胸、心臟不停跳的狀況下,解除了這顆致命的未爆彈,為高齡病人開創了更安全的新選擇。
心臟外科主任張兼華指出,主動脈弓血管瘤一旦破裂,死亡率高達八成以上。傳統開胸置換手術對高齡病人風險極高,不僅恢復期漫長,併發症機率也相對較高。放胸主動脈分支支架,以尤伯伯血管瘤的位置,需先做繞道手術,或是放一些支架去保護,腦部血管也會擔心貼合度以及保護的支架長期暢通的問題。因此,經團隊審慎評估後,決定採用美國FDA核准的「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的醫療器材及技術。這項技術經過長期穩定性及臨床實驗成功,目前臺灣僅有少數大型醫院具備相關的使用經驗。
微創髖關節手術「不切肌肉」修復快

圖:骨科謝明宏教骨鬆髖關骨置換病人復健/大林慈濟醫院提
六十多歲的江女士,因在自家客廳意外跌倒,導致右側髖部劇烈疼痛,無法起身。影像檢查確定位於髖關節的股骨頸嚴重骨折。
謝明宏主任指出,傳統手術必須切開部分肌肉才能進入關節,病人術後會因肌肉損傷而產生疼痛及行動不便。正前開手術則能在保留肌肉結構的情況下進行,疼痛減少、出血量低,併發症風險也相對降低。
謝主任指出,「正前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這項微創技術最大特色是不需切斷肌肉,而是從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完成骨折修補與關節置換,病人術後疼痛明顯減輕,復原更快速。骨科團隊已熟練掌握此技術,結合影像導引與術中精密評估,讓病人獲得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 化廢為寶 醫療廢棄物變身按摩球
- 名醫會客室/女性頭號殺手不是乳癌 這個疾病病癥不同更可怕
- 貨車司機罹肺腺癌四期 免疫療法見效已活六年
- 沒有受傷但卻常常疼痛? 「傷害可塑性疼痛」找上你
- 癌末也有機會拚痊癒!高醫設「CAR T」細胞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