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癌症

已找到 13 則相關結果

100名家族中有肺癌病人 有6人被驗出同樣罹癌

在11月「世界肺癌關注月」期間,基於提高大眾對肺癌的認知,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公佈了2021至2024年期間完成的兩期肺癌篩查計畫結果。該計畫免費為200名有家族肺癌病史的香港市民提供了一次性的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Low Dose CT Thorax,LDCT),以及在篩查前後由顧問司徒達麟醫生評估諮詢。 根據第一期篩查計劃(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司徒達麟醫生撰寫了名為《簡報:來自東亞慈善肺癌篩查計劃的真實世界首輪結果》的研究報告論文,已刊登於《胸部疾病雜誌》,並在2024 世界肺癌大會上進行海報演講。 司徒達麟醫生強調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的參考價值,推測如果在香港實行肺癌篩查,結果會與是次計劃相近。同時,這也反映出LDCT肺癌篩查在香港幫助市民早期發現肺癌個案的潛能。此外,篩查結果顯示雖然吸煙是重要因素,但家族肺癌史在香港肺癌個案中可能是一個更重要的因素。篩查並非處理問題的終點,必須備有良好及快速的跟進機制和程序,才能達到完全治癒病人的理想效果。最後,再次提醒大眾,肺癌不僅限於吸煙者,通過LDCT早期篩查是治療的關鍵。 第一期肺癌篩查研究報告的發現 在第一期計劃中,100名符合條件的申請者接受了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查。參與者中99%人士有家族肺癌病史,71%從未吸煙。單輪篩查後,47名參與者(47%)的LDCT結果呈陽性。值得注意的是,與LDCT陽性結果相關的因素包括患有姊妹群組肺癌病史(28%對8%)和來自多發性家族,即有兩名或以上家庭成員有肺癌病史的家庭(47%對23%)。篩查結果顯示,6名參與者(6%)因LDCT陽性結果而被確診為肺癌(均為腺癌)。其中4人為第一期肺癌,另外2人最終確診為三期和四期。 司徒達麟醫生在發表研究報告論文後表示:「這次篩查是真實世界數據,所得結果跟在美國、歐洲和台灣進行的多次篩查結果非常相近,因此有很高的參考價值。LDCT肺癌篩查有利於幫助市民早期發現肺癌,非常值得在香港推行。篩查結果顯示雖然吸煙是重要因素,但家族肺癌史在香港肺癌個案中可能是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還有,第一期篩查計劃中有6位參與者發現肺癌狀況,但只有5位接受了手術治療。可見除了有篩查,也必須有良好和快速的機制和程序跟進才行。」 第二期肺癌篩查計劃 另外,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2022年12月至2024年9月期間也舉辦了第二期肺癌篩查計劃。100名參與者均有家族肺癌病史,其中90%是非吸煙者。根據目前篩查結果,2名參與者被高度懷疑患有肺癌,建議立即進行詳細檢查,另有7名參與者被建議在6個月後再次覆檢。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指出:「肺癌在香港屬於最常見的癌症。根據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的資料,在2021年有5,978宗肺癌新症,佔香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5%;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便有大約81宗新增肺癌個案。 方嘉儀女士強調,肺癌也是本港最致命的癌症,在2021年肺癌導致4,037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26.7%。我們必須讓市民知道,及早發現肺癌可以提升治癒的機率。通過這兩次篩查計劃,我們看到早期發現和治療的重要性。 原文出處

台大全球首創胃癌、大腸癌一次篩檢 成果登美國醫學會雜誌

台大醫院發表全球首創的「胃癌、大腸癌二合一篩檢模式」,徹底顛覆傳統單一癌症篩檢方式。該模式將現有的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及可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糞便抗原檢測相結合,使民眾可一次篩檢便能預防兩種癌症。這項成果已於10月刊登《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 台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主任李宜家指出,雖然大腸癌發生率比胃癌高,但胃癌卻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8名,其中幽門螺旋桿菌為罹患胃癌,以及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除菌治療可有效改善胃部健康,並能大幅減少胃癌風險。但多數幽門桿菌帶菌並無明顯症狀,因此經常發生延誤就醫的情形。 李宜家表示,傳統的胃癌篩檢通常需要通過胃鏡檢查,容易造成不少民眾產生排斥心理,不願接受檢查。但透過糞便檢測的模式,能提升民眾篩檢參與率達14%,若有相同族群邀請民眾進行篩檢,預計可降低21%的癌症發生率。而實際參與篩檢的民眾,胃癌發生率可進一步降低32%,大腸癌死亡率則下降28%。 李宜家提到,台大醫院自2012年起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試辦「胃癌、大腸癌二合一糞便篩檢計畫」,在現行國健署大腸癌篩檢計畫中,讓民眾在糞便潛血篩檢時,也能一併接受幽門桿菌抗原檢查。他說明,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有兩種常見的非侵入式方法:碳13尿素吹氣法,以及糞便抗原檢查。只要冷鏈運送得當,確保樣本質量,這兩種檢測方式準確度都能達到約95%。 李宜家表示,該項成果已於今年10登上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獲得高度肯定。而除了彰化縣以外,政府今年已經在基隆市、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嘉義市、台南市、屏東縣、澎湖縣等9個縣市試辦二合一糞便篩檢,預計明年再擴大試辦,並以全國實施為目標。

金音創作才子鶴甲狀腺癌復發 希望生命有限能燃燒熱情

鶴The Crane 2022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TALENT》即入圍第34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及最佳華語男歌手獎,並於同年度獲得金音創作獎兩項大獎。曾罹患甲狀腺癌的鶴The Crane,近期又發現長了一顆腫瘤,並剛經歷手術治療。提及生命無常,不如在有限的時間裡燃燒熱情,更笑稱自己「真的很愛音樂」,不過新作〈DISEASE〉說的不是身體病痛,而是心靈問題,直指現代人通病「手機成癮」更自曝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有感於生活被手機控制,鶴The Crane 以「手機成癮」為〈DISEASE〉核心概念,點出「手機成癮」五大症狀包括「忘記帶手機出門就很焦慮,甚至不惜放棄一天的行程趕回家」、「每過幾分鐘就想看一下時間(明明不在乎時間)」、「明明打開手機要訂餐,手指卻自然而然打開社群軟體」、「光是坐著不做任何事情五分鐘就覺得無聊到瘋掉」、「被廣告打到就會真的下訂的手機購物狂」,而自己成癮程度大約60%,自認有點超標! 鶴The Crane 表示:「其實手機成癮是各個面向的,包括對於跟上世界的焦慮、速度感的失控、擁有一切資訊的安全感,以及被大家看見的渴望。」因此歌曲概念圍繞著「手機沒電所以必須享受街道」這個概念,希望大家也能偶爾放下手機關注眼前的人事物。 近期全心投入新專輯製作的鶴The Crane,也宣布12/8將於Zepp New Taipei舉辦今年個人唯一專場,鐵鳥票一開賣就秒殺,氣勢如虹,許多海外樂迷紛紛留言敲碗希望國外也能加場,可見鶴The Crane的高人氣!鶴The Crane更無預警預告將邀請「國際級嘉賓」亂入12/8 演唱會現場,歌迷紛紛留言許願,但保密到家的鶴卻不小心被友人透露嘉賓會是與動漫有關的歌手,以及近日討論度很高的演出中曾出現的人物等兩大特徵,歌迷更是敲碗期待此組合,能夠夢幻連動出新歌! 鶴 The Crane 個人專場 《Meet Me At The Dining Room 》售票資訊 活動時間:2024.12.08(日)18:30 開演 演出地點:Zepp New Taipei ( 新北市新莊區新北大道四段3號8樓 售票連結:https://ibontw.com/thecrane 票價:NT$ 1,680 / 1,480 / 1,280(此限定票種已秒售一空)

癌患福音!陸打造首台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 突破美日壟斷

癌患福音!大陸四川綿陽打造出首台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實現全部器件國產化,不但打破美日壟斷,還可以出口到國外去。 綿陽是四川僅次於成都的第二大城,也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所在地,而中物院原本是核武器研製生產單位,因此綿陽軍工業發達,擁有大陸唯一的科學城。近年綿陽有許多「軍轉民」產業,此行「2024兩岸媒體天府行」就走進高端核醫療設備製造企業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公司和機器人智能智造企業。 玖誼源成立於2017年,主要業務是自主研發、生產醫用回旋加速器的高端核醫療設備。醫用回旋加速器的原理,是將帶電粒子在磁場和交變電場作用下反復加速到所需能量,通過粒子束流將放射性同位素引出系統,轟擊靶系統中的靶材料,例如特定臟器或病變位置,可早期發現並治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神經病變、臟器病變、內分泌等重大疾病。 用一種形象的譬喻,如果PET/CT(正子斷層造影)是惡性腫瘤及心血管早期診斷用的「槍支」,而放射性藥物是「子彈」,則醫用回旋加速器就是「彈藥生產線」。 玖誼源表示,該公司的強項是前端粒子發射系統,從放射性藥物的生產、合成、分裝、質檢、轉運、防護與到監測等形成一條龍的製備中心。過去這項核心技術一直被歐美日等國家壟斷,大陸只能進口,雖然中物院早在2007年就啟動研發,但將科研成果落地商轉,仍有最後一哩路要走。 玖誼源負責人表示,該公司成立的頭4年也還在細部研發階段,一直到2021年產製出首台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全部器件國產化,才打破國外壟斷局面。玖誼源並開發出7兆伏、11兆伏、20兆伏回旋加速器,逐步讓產品系統化。目前除了大陸國內訂單,也已外銷到印尼、肯亞等地。該公司正埋頭研發30兆伏醫用回旋加速器。 綿陽科技城新區另有機器人智能智造產業園,園區打造以機器人為核心的全產業鏈生態集群,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目前已引育機器人及產業鏈關聯企業共47家。

妙齡女視力模糊 竟是肺癌眼部轉移

31歲的A小姐過去沒有什麼疾病,某天發現左眼視力模糊,因而至眼科門診就診,經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在左眼脈絡膜下有腫瘤轉移,造成黃斑部積水,產生視力模糊與視野暗點的現象,轉介至腫瘤科之後,確診為肺癌合併眼部脈絡膜轉移(choroidal metastasis)。接受肺癌治療後,A小姐的視力改善與黃斑積水消除。 新竹台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說,癌症可以轉移到眼睛或其周圍組織,常見的轉移包括來自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痛、視野缺損或眼球突出的症狀。建議病人如果出現視力模糊或喪失、眼球疼痛或不適、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的現象。另外,某些癌症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攻擊眼睛的組織,特別是視網膜細胞,這種情況稱為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自體免疫反應也可能誘發葡萄膜炎,可能的症狀包括視野缺損和視力逐漸減退。建議有這些情況應迅速就醫治療,以減少視力損失。 陳奕崙醫師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另放射線治療可以有效地縮小腫瘤和殺死癌細胞,但也會對眼睛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白內障和乾眼症。白內障是指晶狀體變得混濁,導致視力模糊,當白內障程度影響視力與生活時,建議手術的介入。建議病人在接受頭部與眼周放射線治療時,應與眼科醫生密切合作,以監控和管理眼部健康。 陳奕崙醫師提醒,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和管理策略相當重要,癌症病人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眼部問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以增強免疫力,並與醫生隨時討論所有藥物的副作用,詢問是否有替代方案,減少眼部風險,才能在戰勝癌症的路上前進,還能擁有清晰、健康的視力。 原文出處

國衛院發現抑制癌細胞糖酵解新藥 登美國期刊封面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天(5日)發布消息,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發現了可促進腫瘤內的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抑制腫瘤進行糖酵解作用,使癌細胞死亡的藥物。此項發現是癌症治療上的重大進展,研究成果今年更被選為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出版的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當期封面文章。 國衛院說明,癌症是細胞基因受到改變而不斷增生的結果,致癌基因(oncogene)就是可將正常細胞轉換成癌細胞的基因變異,變異的成因為基因突變或是基因擴增。目前市面上許多標靶治療的藥物,例如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基利克」(Glivec)及治療肺腺癌的藥物「艾瑞莎」(Iressa)等,皆是針對癌細胞特殊的基因變異所研發的。然而,有許多致癌基因及其所產生的癌症驅動蛋白質雖在臨床、學術研究上發現多年,卻受制於蛋白質本身的特性問題難以成藥,致癌基因MYC就是一例。 高達28%的常見癌症均帶有MYC致癌基因擴增,如肺癌、肝癌、乳癌及淋巴癌等。癌細胞為了能夠大量複製生長,利用糖酵解作用獲得較一般細胞生長所需更多的能量與原料,而MYC蛋白質的功能就是作為轉錄因子,協助轉錄生成許多細胞進行糖酵解作用所需要的酵素,因此在癌細胞中常發現帶有MYC基因擴增或過表現的變異,促使癌細胞快速生長,術後復發率也高,使病患的整體存活率下降。雖然MYC蛋白質對於癌症發生以及維持的重要性相當明確,但是因為其蛋白質結構至今仍無法解出,因此很難針對此蛋白質的結構設計小分子化合物來抑制其功能。 生藥所研究員紀雅惠、陳炯東及副研究員葉燈光與張竣評博士合作,利用極光激酶A穩定MYC蛋白質的特性,設計小分子化合物破壞兩個蛋白質之間的結合力,造成MYC蛋白質可以被帶入細胞的蛋白酶體進行降解。過去雖然有其他小分子化合物也可以利用類似機制促使MYC蛋白質降解,但因在腫瘤的代謝速度快且生體利用率低,無法在腫瘤內造成有效的MYC蛋白質降解。 國衛院的候選發展藥物DBPR728因特殊的前體藥物(prodrug)設計,從口服途徑經過腸胃道到達腫瘤的藥物濃度本身就比其他類似小分子高出許多,並且可以在腫瘤逐漸釋放出活性藥物,維持在腫瘤的有效濃度以及生體利用率,促使腫瘤消退。在多種具MYC基因擴增或高表達的異種移植腫瘤小鼠動物模式,如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肝癌、髓母細胞瘤等,皆證實可以造成腫瘤消退,部分異種移植腫瘤在停藥後3個月內甚至未發現復發跡象。 此技術已獲得中華民國專利,目前正著手布局全球專利。期望未來能與生技公司完成技術移轉,完成臨床前毒理試驗以及進入臨床試驗,為癌症精準醫療標靶藥物增添另一項治療利器。

【巴黎奧運】周天成擊敗日本好手羽球男單晉8強

台灣羽球一哥「小天」周天成8月1日在巴黎奧運羽球男單16強賽,碰上日本23歲選手奈良岡功大,周天成在經驗的優勢下,以21比12、21比16輕鬆直落二擊潰奈良岡,完成3屆奧運闖進男單8強,能否更進一步往金牌方向邁進,要看印度「內戰」結果後,決定8強賽的對手是誰。 世界排名第11的周天成今天在羽球男子單打16強淘汰賽,以21比12、21比16擊敗排名世界第5的日本好手奈良岡功大。 過去3次對戰奈良岡功大全勝的周天成首局先以11比9進入技術暫停,之後僅再讓對手拿3分,順利拿下首局勝利。 第2局周天成壓著對手打,僅用12分鐘就取得11比3技術暫停領先,隨後差距持續擴大,一度領先達雙位數,儘管比賽尾聲出現小亂流,最終仍獲勝晉級。 周天成去年在健康檢查中意外發現罹患初期大腸癌,在手術後已經徹底康復。去年11月周天成在德國海洛羽球公開賽奪冠後,就曾在教會分享自己罹癌的心路歷程,而他在泰國羽球大師賽封王後,也正式對外界公開此事。逐漸恢復健康的他,在羽球場上的好成績可以看出病情穩定,而周天成下一場比賽的勝負更將牽動著所有台灣羽球迷的心。

戒酒趁現在 衛福部補助4萬元診療費

49歲蘇先生長期飲酒已經20多年,近日因為多次反覆胰臟發炎,出現腹部疼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到童綜合醫院診療,肝膽腸胃科醫師建議戒酒來避免再度復發,經由酒癮藥癮特診診治,林杰民醫師與其討論停酒策略,並服用戒酒藥物,蘇先生迄今已停酒逾三個月,身體也漸漸地恢復健康。 童綜合醫院心身科林杰民醫師表示,酒是合法物質,超商超市都買的到,舉凡婚禮、應酬、朋友聚會,酒精是最常見的助興物質。但是,喝酒過量對身體有害,除了影響肝臟、胰臟功能外,慢性飲酒增加癌症的風險,例如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和結腸癌,男性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女性飲酒也與乳癌有關。並且,臨床常見因長期飲酒,導致大腦萎縮與認知能力下降。酒醉後的脫序行為,往往導致家庭關係緊張,若是酒後駕車更會面臨罰款與刑責。 對此,衛生福利部推出「聰明酒杯記得量,不喝更好最健康」的宣導,以啤酒為例,建議男性每日飲用不超過508毫升(約330毫升啤酒的1.5罐),女性不超過254毫升。但根據2022年研究顯示,臺灣有害性酒精使用的盛行率為5.79%,女性盛行率在5年內顯著上升0.4%,顯示有部分族群喝酒已造成身心問題,甚至已達到酒精成癮,需要接受治療。 林杰民醫師指出,過去酒癮沒有特別的治療藥物,但近年來部分醫院已引進專案進口之戒酒藥物,例如「納霍利(Notholic)」和「戒酒妥(Alglutol)」,為研究與臨床上有效之戒酒藥物,經治療之後,可減少個案對於酒精的渴求與延長個案停酒的時間。 治療費用的部分,衛生福利部補助每人每年4萬元的費用,可部分補助酒癮治療看診費用與藥物費用,減輕就醫負擔。林杰民醫師強調,在醫院常有個案因過量飲酒,導致肝硬化,甚至需要等待換肝治療,錯過了黃金的治療時間。酒癮者也常合併睡眠障礙、焦慮症與憂鬱症,需要同時治療。另外,酒癮如同菸癮,治療後容易復發,呼籲戒癮者與家屬不要氣餒,再次地接受治療,就有機會達到停酒的可能。 原文出處

頸部腫塊半年來逐漸變大 竟是罕見副神經髓鞘瘤

46歲陳先生近半年來在左側頸部鎖骨上方發現一顆逐漸長大的腫瘤,擔憂不已,決定前往台中仁愛醫院耳鼻喉科求診。負責檢查的張耕閤醫師透過頸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側深頸部有一顆2.5公分的腫瘤,電腦斷層也確認除了這顆腫瘤外,無其他異常發現。 為了確定腫瘤的性質,安排使用超音波導引作細針抽吸,取得腫瘤細胞進行化驗。初步組織檢查結果顯示,腫瘤並無惡性細胞,於是安排手術切除腫瘤。 手術過程中卻驚見腫瘤與神經緊密纏繞,每當接觸腫瘤邊緣,陳先生的手部便會跳動,隨即使用顯微鏡小心翼翼地將腫瘤與神經分離後切除。最終病理報告顯示確定此腫瘤為副神經髓鞘瘤(Schwannoma,許旺氏細胞瘤),是一種非常罕見且良性的腫瘤。陳先生術後經歷神經修復過程中的刺痛困擾,尤其在睡眠時手部不時刺痛而無法安眠,透過藥物緩解,症狀得以明顯改善。 張耕閤醫師指出,副神經髓鞘瘤的發生並不常見,其峰值發生率是在人生的第四至第六個十年,無明顯的男女差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副神經髓鞘瘤有可能轉變為惡性,屆時則會稱為惡性周邊神經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 MPNST)。惡性周邊神經鞘瘤是相對罕見的腫瘤,占所有軟組織肉瘤的5至10%,而惡性、局部侵略性軟組織肉瘤,具有很高的轉移傾向。當神經保護膜周圍細胞在其DNA中發生突變時可能會導致癌症,使得細胞快速增殖並在其他細胞正常死亡時仍繼續生存。 張耕閤醫師說,對於惡性副神經髓鞘瘤,目前唯一已知的治癒療法是完全切除腫瘤。在某些研究中,這種腫瘤的局部復發率為22%,5年和10年的疾病特異性生存率分別為60%與45%。手術中必須謹慎保留神經,以避免造成患者運動功能障礙。 張耕閤醫師表示,陳先生透過醫療團隊診斷和治療,已徹底放下心中的大石,重拾健康帶來新生,提醒類似症狀患者切勿掉以輕心,同時亦突顯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的重要性,也相當考驗專業醫療團隊處理這種罕見腫瘤的專業能力。因此,建議民眾若有身體任何不適應該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且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原文出處

單腳抗癌鬥士林睦卿 母女共舞圓夢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林睦卿16歲因骨肉瘤而截肢,但她沒有因此放棄自己,反而勇於挑戰自己,爬山、攀岩、潛水、溯溪、游泳,甚至挑戰鐵人三項,她全省巡迴演講,激勵許多人,成為第一屆台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得主。 林睦卿小時夢想是當喜劇演員,原本以為沒腳無法跑跳、實現夢想。後來,報考廣電基金會電視節目訓練班,偶然機會看見公視招考節目主持人,如願順利考上,成為「果果恰恰」、「生活大作戰」、「聽聽看」等節目主持人。 林睦卿曾出版一本自傳《單腳舞動人生》,藉由分享自己故事鼓勵更多生命中低潮的朋友。台灣癌症基金會曾為林睦卿製作一部紀錄片《12.5公分的禮物》,2008年入圍「日內瓦抗癌影展」。 醫生曾經告訴她,癌症5年存活機率不到百分之20,甚至直言化療會影響生育。但是林睦卿打破醫學魔咒,不只活過5年還生下一個健康可愛的孩子。 台灣癌症基金會將於12月20日下午2:00至4:00,在中油大樓國光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舉辦「第14屆大抗癌鬥士」頒獎典禮,將邀請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蒞臨頒獎。林睦卿將應邀出席表演,更是她生產後,首度重返舞台並和四歲女兒蔡舒涵共舞,希望藉由她的抗癌故事,鼓勵更多癌症病患,和醫生合作攜手抗癌,迎向陽光,永不放棄。 林睦卿靠雙拐行走,無法和女兒自在地奔跑嬉戲,因此都是藉由親子舞蹈增進彼此情誼,填補無法共享某些運動的遺憾。去年挑戰鐵人三項游泳比賽,一度有瀕臨死亡的恐懼,讓她覺得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可能沒機會了,所以決定要和女兒一起親子舞蹈。 林睦卿找來拍攝《12.5公分禮物》紀錄片的舞蹈指導老師張華瑋,為她們母女編舞圓夢。為了讓演出更完美,密集訓練1週5天,游泳1500公尺、健身1小時,加上飲食控制從48.9公斤瘦到43.9公斤,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雕塑身材成功,找回產前的身材,恢復自信重新站在舞台上。 當她在鎂光燈前,聽到第一個音樂響起,非常感動且欣喜:「我回來了!從沒想過我還可以站在舞台上跳舞,非常感謝台灣癌症基金會給我這次機會。讓我有更多能量給出去,鼓勵更多在人生旅途中遇到挫折,低潮的朋友。像我一隻腳都能重新站起來,兩隻腳的各位一定能比更快振作!」 林睦卿在16歲以前也有正常人的生活,因為在一場打籃球意外被同學撞倒在地上,而發現左腳膝蓋罹患惡性骨肉瘤,起初不願截肢,反而求助中醫和民俗療法,自然療法2個月後,癌症蔓延到大腿不得不截肢。化療1年頭髮掉光,嘔吐3天3夜最瘦只有25公斤。吐到膽汁都出來了,繼續吐。 照鏡子覺得自己自己像個非洲難民瘦到臉凹進去,心情十分沮喪低落。後來復建1年才開始裝義肢上學去。求學期間,只坐在教室無法運動。出社會後,才想自己能做什麼運動要先實驗,試試才知道! 就讀二專起初做總機,畢業後轉任採購助理,人生並不快樂。才想起小時候的夢想,想在螢光幕面前當喜劇演員帶給觀眾歡樂。覺得沒有腳不能跑,所以想當節目主持人。於是報考廣電基金會訓練班。給自己實現夢想機會,沒想到成真。 孩子問林睦卿:「走路為什麼要扶著腳?別人爸媽都不用?」她說:「因為我裝義肢,不扶腳會掉。」孩子:「那我幫忙一起扶腳好了!用手幫忙扶著走路。」在小孩2歲時候,看見媽媽1隻腳在游泳,會主動幫忙拿拐杖到岸邊協助。雖然行動不便,但看見小孩貼心舉動,所有辛苦都釋懷了,感謝小孩的陪伴和幫助。「現在小孩大一點,懂事了!會叫媽媽坐在操場上看她自己跑步。如今可以和媽媽一起跳舞表演,她更成熟穩重,像小大人一樣會關心照顧媽媽。有一次背的很重行李約5公斤。我說太重背不動。她說,重的交給我,我來就好!然後背在她身上。走沒兩步就說她背不動了。」 母女倆因為親子舞蹈,有共同目標,感情升溫。小孩更能懂媽媽的辛苦和不方便是讓林睦卿最感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