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二十六:扮演關公的敬畏與禁忌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

在民間信仰中,關公的地位至高無上,成為戲班中最尊貴的角色。無論是台前幕後,還是觀眾席上,人們對關公懷有深深的敬畏,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禮數與禁忌。這些規矩不僅是對神聖角色的尊敬,也是對演員自身的保護——據說,若不敬關公,便可能招來關公的懲罰。

齋戒與祭禮:演關公的前期準備

演出關公戲並非普通的表演,而是如同進行一場莊重的儀式。傳統上,扮演關公的演員在登台前需提前三日進行齋戒沐浴,穿上乾淨的新內衣,以表潔淨虔誠。演出服飾如頭盔和鎧甲,需用柚子葉清掃淨化,同時在關公神像前上香,告知將扮演其神聖形象。

演出當日的祭禮更加講究。後台設案,燒香殺雞祭聖,並特別為關公臉上畫上金線——俗稱「破臉」——據說,這道金線若不畫,演出便可能出現意外。從化妝開始,飾演關公的演員需全程保持肅靜,避免多言多行,直至卸妝為止。其所用的道具,尤其是青龍偃月刀,更被視為關公的化身,禁止隨意觸碰。

關公的特殊稱謂:敬語中的深意

扮演關公的演員從不直呼關公之名,而是自稱「關某」。其他人則以「關公」或「夫子」、「君侯」、「將軍」、「大帝」等代稱,這些敬稱不僅表達了對角色的崇敬,也避免了因隨意呼喚而冒犯神明的禁忌。

皇家敬仰:從皇帝到太后,誰也不敢怠慢

清朝宮廷內,關公戲更是備受尊崇。據記載,每當關公登台,無論是皇帝還是皇后、妃子,都需起身離座幾步,以示對關公的敬仰。慈禧太后甚至會特意站立片刻,再回座觀戲,這種禮節充分顯示出皇家對關公的尊敬。

在民間,這種尊敬更為極致。茶館內,原本嗑著瓜子的觀眾在關公登台那一刻,紛紛跪下,雙手合十,默念關帝爺的神威法語。這不僅是一場戲,更像是一場神靈降臨的儀式。

禁與不禁:清廷對關公戲的矛盾心態

關公戲不僅具有娛樂價值,還承載著驅邪、教化的功能。然而,正因關公戲的神聖性,有時被認為過於莊嚴,甚至可能威脅清廷的權威。雍正年間,皇帝曾以「尊崇聖賢」為由,頒布禁令禁止關公戲,但是,他的兒子乾隆帝身為戲迷,卻命人在宮廷恢復演出,成為變相開禁的舉措。

無論是禁還是演,其背後皆是對關公的崇敬之情。這些禁忌與規範,使關公戲超越了單純的娛樂,成為一種融合信仰與文化的儀式。

舞台上的禁忌:敬畏與細節

除了上述祭禮,演關公戲的禁忌還包含眾多細節:包括,

   禁止吸煙及鴉片:演關公的演員需保持身心潔淨,以示對神聖角色的尊敬。

   焚香叩拜:開演前,後台必須焚香禱告,並在兩張黃裱紙上,正面寫著「協天大帝」字樣,背面寫下「金木水火土」五個字,一張藏於胸前將軍服內,一張藏於頭盔內,象徵神靈護佑。

   禁忌繩索:後台掛晾衣物的繩子必須全部取下,避免犯下「絆馬索」的禁忌——這暗指關公在麥城被擒的歷史事件。

關公戲的文化意義

關公戲不僅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一場神聖的文化儀式。它不僅傳遞了忠義精神,也承載了驅邪鎮煞與教化世人的功能。對關公的敬畏與禁忌,早已融入舞台與民間生活,成為中華文化中一段不可或缺的傳奇。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