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連中國人都自嘲:「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說中國人不會團隊合作去解決複雜的系統性科技難題,這種嘲笑很早就被打臉了,「兩彈一星」就是世界級的系統工程,中國人突破了。現在,中國人正在完成更多、更複雜、更有影響力的系統性工程,去改變世界:5G、北斗衛星定位、AI、機器人、電動車、tiktok、稀土、核融合發電、人民幣國際支付系統、行動支付、造船、造橋、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海水稻、北極航線、雅魯藏布江水電站......
而在這些眾多的、改變世界的系統工程中,高鐵無疑是當中最引起國際關注的項目。首先是2004年至2005年期間,大陸運用「以市場換技術」的談判策略,從加拿大、日本、法國、德國獲取先進的高鐵技術,成功突破列強的技術封鎖;然後,政府又長期投入大量資金,擴建高鐵線路,讓大陸自主研發的高鐵技術,能透過實際運用而不斷精進。

西南交大在成都南方建造的「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台」將於今年年底完工,這是一條長達1620米的高架真空管道,利用「高溫超導磁浮」的技術去除高鐵車輪與軌道的磨擦阻力,將時速提升到1500公里,成為超音速(1235公里/時)火車。這項技術已經在西南交大的「軌道交通運載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進行測試,即將利用上述平台進行實地測試。
西南交大的解說人員介紹,實驗室是1989年開始建造的,當時大陸鐵路的運營時速只有60公里,而實驗室卻是按照時速400公里的標準設計,直到現在,大陸高鐵的最高運營時速還只是350公里;從當初規畫的目標看,大陸早在36年前就立下打造世界鐵路強國的遠大目標。

2015年夏天,一位瑞典遊客將硬幣立在高速運行的京滬高鐵列車窗沿,9分鐘不倒,他將這段視頻傳出後,讓全球驚艷大陸高鐵技術的先進;直到今天,西南交大的解說人員還拿這件事向到訪的台灣訪客證明大陸高鐵的技術領先全球。
然而,要在高速運行下保持列車的平穩,就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據介紹,要使高鐵平穩,必須全面改善高鐵線路,從軌道板、軌道的材料、接合等細微處著手;由於線路長期使用後,材料本身就會出現磨損等問題,因此,在使用新的線路零件前,就必須在實驗室進行材料全週期的實驗,得出關鍵數據,然後,再運用到材料的配方中。
此外,像車廂的金屬疲勞測試、集電弓與供電線的接合測試,都是需要時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後,再運用到高鐵上。這些都是系統工程。
西南交大還讓到訪的台灣學生試乘最高時速達600公里的「超導電動高速磁浮樣車」,這輛列車高溫超導技術,通過自帶的超導磁體與軌道線圈之間形成強大磁力,使得列車不與軌道接觸,解決車輪與軌道的磨擦阻力;在央視公布的畫面中,一個小女孩就能推動整輛重約13噸的列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