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6日在浙江烏鎮登場,今年最大亮點莫過於一批「更像人」的機器人。從能讀懂情緒的交互仿生機器人,到能跳網紅舞蹈的人形機器,再到可以「觸覺分辨芝麻」的電子皮膚技術,展場宛如一座「機器人之城」。
這些技術的背後,是大陸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後逐漸浮現的迫切需求——當人力不足成為共同的問題,科技是否正成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在數字華夏(深圳)科技的展台,一句輕聲的「我想喝口水」,機器人「夏起」便會轉頭、辨識語意,穩穩遞上一瓶礦泉水。
公司公共關係與政府事務部總經理吳為表示,這款仿生機器人不只是執行指令,更能記住與人的對話內容,透過語音、語調、臉部辨識「讀懂情緒」,甚至還能模仿子女的聲音陪伴老人。
另外,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跳起網紅舞蹈《大展鴻圖》,其最新H2機型身高1.8公尺,步態控制技術提升後可「同一套步態走路、跑步、爬樓梯」。背後商業模式也正在興起——一台售價9.9萬元人民幣(下同)(約合43萬新台幣)的機器人,租金一天可達6000至8000元人民幣。

另一側,浙江清華柔性電子研究院發表的「電子皮膚」吸引大量目光。這套柔性觸覺感知陣列能分辨「米與芝麻的差別」,讓機器人在採摘水果時可以溫柔不捏碎熟果。
在安諾機器人的展示區,AI咖啡機器人可將人臉照片化為拉花圖案,靠高精度機械臂將咖啡師動作1:1重現。業者預估,使用 AI拉花後,店面原料成本可省10%,營運成本降幅更可達90%。
在烏鎮1500公里外的成都,另一場「保姆機器人」展會同步進行。50多款康養機器人亮相,包括會說四川話的陪伴機器人、90 秒完成全面健康檢測的智慧鏡面設備、以及可為失能老人「溫柔翻身」的醫療輔具。
北大教授胡泳在照顧失智母親時坦言自己「時時在與絕望作戰」,反映無數家庭正面臨「60歲人照顧80 父母」的壓力。當人力不足成為結構性問題,機器人成為不可避免的替代方案之一。
然而,在不少家庭與社區,昂貴的機器人往往淪為「模型」,要面臨的挑戰還有不少。例如,老人看不懂複雜介面、機器人聽不懂帶口音的話、失智長者甚至會被外形嚇到、餵飯、翻身等高風險場景有安全隱憂。
學者直言,許多產品「從工程師腦袋出來,而非從老人需求出來」。相比炫目的外骨骼設備,老人往往更需要一台能穩定移位的機器人,或一個好理解的提示系統。
預估3~5年內,基礎型康養機器人成本可望大幅降低,2030 年前後普及率將明顯提升。機器人會成為人類更強大的夥伴嗎?
答案是——在體力與重複性工作上,是的;在情感層面,永遠不會取代人。
蘇州大學研究研究顯示,大陸老年人孤獨感高達 47.2%,而這部分「需要被愛、被陪伴」的情感,科技無法完全彌補。換句話說——機器人不是情感的替代品,而是人類照護能力的放大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