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叡揚資訊顧問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在今日美國的街頭似乎重新被印證,面對權力集中與制度破壞的威脅,數百萬人走上街頭,用腳表達對專制化傾向的拒絕。這場被稱為「No Kings」的運動,不僅是對領袖個人崇拜的反抗,更是一場關於公民尊嚴與民主信念的集體宣示。它提醒人們,在政治迷霧與權力壓制之中,人民仍是國家的根。
近年美國的政治氣氛日益對立,社會撕裂、價值崩解、真相模糊。許多人對政治冷漠甚至絕望,覺得體制早已被權勢壟斷,個人的努力毫無意義。「No Kings」抗議因此顯得格外珍貴,儘管它暫時無法改變國會的投票結果或法院的裁決,卻讓人重新記起「主權在民」這句話的重量。抗議行動的真正價值,不在於立即推翻什麼,而在於不讓沉默成為常態,不讓恐懼主宰公民的心。
這場運動的另一個意義在於它的包容與多元,從北卡羅來納到加州柏克萊,從大城市到鄉鎮,抗議人群跨越年齡、膚色與階層的界線。有人穿上吸血鬼裝諷刺選區操弄,有人舉牌寫著「我愛美國」,也有人披著國旗說要「奪回象徵的意義」。這些看似天真的舉動,其實正展現了民主的生命力。因為真正的公民社會,不需要完美的口號或時髦的姿態,只需要人願意站出來。
在網路文化的陰影下,「cringe」(令人尷尬)成了嘲諷的武器。許多人害怕被貼上「不酷」的標籤,即使在面對威權時也保持距離,用冷嘲熱諷代替行動。這是一種時代的病,害怕真誠、害怕熱情、害怕投入。可是最大的羞恥,不是被人笑,而是什麼都不做。抗議者手中稚拙的標語、廣場上笨拙的口號,遠比鍵盤後的聰明冷笑更有力量。因為民主從來不靠喧嘩,它必須靠笨拙而堅定的行動支撐。
歷史一再證明,和平抗議的力量往往來自它的普遍性。當群眾以非暴力的方式表達不滿,當街頭充滿老人、小孩與寵物,那份「尋常人」的存在,反而最能揭露權力的殘酷。非暴力運動更容易獲得社會支持,也更能迫使體制讓步。這次「No Kings」行動的規模甚至超越七〇年代以來的任何一場一日抗議,卻未見嚴重暴力事件,顯示出理性與紀律的成熟。它並非一場情緒宣洩,而是一場對民主倫理的重新確認。
在政治權力幾乎全面掌控的情勢下,這樣的抗議或許看似徒勞。國會仍由執政黨把持,最高法院也傾向維護總統權限。可是政治並不僅僅是制度的遊戲,它更是心理的戰場。當群眾以行動顯示「皇帝沒有穿衣服」,當街頭的歡呼與團結感瓦解了「強者無敵」的幻象,專制的根基就開始鬆動。獨裁依賴的是恐懼與冷漠,而這些笑容、這些標語、這些被嘲笑的活動,正是一種精神上的反抗。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運動的象徵意涵也延伸至企業與學界。當部分企業家為迎合政權而表態時,群眾的聲音提醒他們,短期的政治投機可能換來長期的信任危機。社會輿論的風向終將回歸民意,而不是權力的威迫。歷史上許多企業都曾在道德與利益間掙扎,「No Kings」的出現再次告訴他們,價值選擇終究會成為品牌的一部分。
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這場運動揭示了美國社會對「領袖崇拜」的深刻反思。當政治被人格化,當制度淪為意志的附庸,民主就失去了靈魂。「No Kings」的標語之所以打動人心,不只是因為反對某個人,而是因為它喚起了國家創立時的初心,任何人都不應凌駕於法律與人民之上。這是一種對制度理性的守護,也是一種情感的自我救贖。
有評論者說這場運動「不夠激進」、「太溫和」、「太像嘉年華」,但或許正因如此,它才更有力量。真正可怕的不是群眾的熱情,而是冷漠的順從。當孩子與老人並肩而行,當人們在音響失靈的廣場上仍高唱口號,那份精神正是民主的心跳。政治的勝負或許還要等幾年才能見分曉,但精神上的勝利已經誕生。
「No Kings」不是一場完美的革命,也不是一次浪漫的遊行,它是一次公民的覺醒。或許它看起來笨拙、稚氣,甚至有點尷尬,但「真正的勇氣,是在被人嘲笑時仍堅持做正確的事。」永不屈服於權貴,這才自由的真諦。